如果我没数错的话,女主在4集里面死了15次。
还有5次侥幸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反复重生的女孩,名叫乌苏拉(Ursula)。
第三集(52:30)乌苏拉活过了看似完整的一生,却又带着遗憾重生。
她的遗憾不是为了自己。
第四集(42:04)乌苏拉:我想念我的弟弟。
心理医生:我想念我(战死)的儿子。
但我们没有选择。
乌苏拉:你没有选择。
(我有)唯一执念重生的人?
女主在第四集(45:47)画出了第二集(15:45)心理医生给女主的衔尾蛇之环(Ouroboros)。
心理医生:没有所谓的线性时间,我们一直存在于过去,也一直存在于将来,过去和将来都不存在,只有现在。
第四集(39:40)心理医生:Amor fati,对命运的热爱。
尼采被这个想法所吸引,我们聊过这个吗?
乌苏拉:希望没有,我当时才10岁。
第四集(46:26)心理医生:既然说到这里了,Amor fati,对命运的热爱。
你读过尼采的书吗?
乌苏拉:我才10岁。
(注意眼神)在第一集(49:48)、第四集(7:11)、第四集(35:56)、第四集(47:19)女主经历与泰迪的四次分别后,他们终于好好地道别,泰迪的那句“谢谢”意味深长。
在第三集(49:45)、第四集(36:13),直到第四集(48:03)哥哥(莫里斯)为女主带来第三次讣告时,她才释然接受了这个消息。
泰迪说:不会永远这样,没有什么会永远存在。
这句话出现了两次,在第一集(49:12)和第四集(3:16)。
It won't last forever. Nothing does. 第一集(1:37)泰迪说:如果我们可以重新活过一遍又一遍,再一遍呢?
第一集(12:42)女主溺水的时候,泰迪哭了,母亲以为他饿了。
第一集(48:01)泰迪走上前拥抱(记事起便没见过的)父亲。
第三集(21:48)出现在姑姑门前,泰迪和女主的家b丈夫打起来。
该发生的总会发生。
第二集(11:27)女主的家b丈夫撞桌子。
第四集(4:57)女主的弟弟(吉米)同样的方式撞到桌子。
第四集(11:43)女主死于轰炸。
第四集(13:33)女主活着,另一个女人替她死于轰炸。
第二集(48:35)女主为了找工作,选择文秘打字课。
第三集(43:43)兜兜转转又回到打字课。
在故事开篇重生的时候,并未提及父亲在战争中幸存。
当女主以为自己为了家人重生的时候,父亲也为了家人拼尽全力“回来”,“回来”或许是字面意义的这一世,又或许在下一世。
关于狗的细节:第一集(17:08),父亲给家里装了电灯,哥哥很失望,他想要一只狗。
于是在第一集(20:09)哥哥有了一只狗。
第三集(27:49)乌苏拉带着狗,(28:06)和(46:05)全家人野餐的时候有狗。
弟弟(泰迪)为乌苏拉“回来”了几次呢?
在女主开篇死于难产的时候,家仆的话是:“她走了,还没来得及去爱就死了。
”第一集(47:06)父亲战后回家,旁白说道:乌苏拉想,这就是爱,是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的东西。
This was love, thought Ursula. It would be worth dying for.综上,为什么女主在几次低谷没能重生?
因为那不值一死。
What if的背后是对生命无尽的热爱,或是无尽的遗憾,或是无尽的期待,或是无尽的憎恨,或是无尽的惊讶……不论是什么,是一种希望重新选择的执念,也是一种对于自己不放过的责备,希望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也许事情会更好,也许会有人爱我们,也许爱的人不会有,也许……生命可以重来,因为执念。
就像生命中我们很多的dejavu ,不同的人但相同的对我们不好,不同的角色但都像爸爸一样对我们漠视,一次又一次迷恋上像爸爸一样不给回复的男人,害怕像妈妈一样照料缺索取爱的女人。
接受,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女主用一次又一次的重生来学习,做不同的选择,越来越独立,越来越爱自己,甚至有了孩子,后面又没有了孩子,去德国,离开德国,一次又一次不同的选择。
在一世里,她善终了,但因为爱又回来了,经历了更多,放不下更多,这一次离别她选择了自己离开。
打过仗的父亲,在第四集说自己经历的战争“god and devil exists at the same time, but a tremendous amount of human kindness”。
在看前几集的时候,无论弹幕多少说哭了,我都没有感觉。
但当年迈的父亲,在生气之后walk bear回去伦敦的车,不肯放手,说“I couldn’t bear losing you”,我哭了,也许最想要的始终是爱,最安全的也始终是爱,所以我才害怕,生病,不停去迷恋。
与其说这是个女性主义叙事的电影,我更愿意将它看成是部哲理小品,随着女主角一次次轮回代入感强烈。
爸爸最后说无法忍受失去Ursula,也会想到可能爸爸也在每一次轮回中更努力一点,想改变女儿Ursula的悲惨结局。
反观妈妈Sylvia是唯一一位不愿意重过人生的女性角色,也许她才是最活在此时此刻的那个人。
这两天看完了的这部比《重启人生》还早上映一年的英剧《生命不息》,讲的是一个叫乌苏拉的女孩儿总是会遭遇不同的意外。
死去,又反复进入新生,随之依靠自己的直觉去一点点改变命运轨迹的故事。
类似于游戏重启的这个设定,很容易联系到尼采的永恒回归。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3卷的“幻象与谜”里提到,蛇是永恒回归的动物,但只要永恒回归是反动力的永恒回归,蛇就会伸展开蜷缩的身子,变成“沉重的黑蛇”,从准备开口说话的口中垂下来。
”
第二集 心理医生递给乌苏拉的图片 在《生命不息》中,当女主角在看心理医生时,告诉他自己的困惑,医生给了她一本书,里面附着衔尾蛇的图“这是一条蛇,衔着自己的尾巴。
”心理医生对乌苏拉说:“它象征着宇宙的无限循环。
线性时间只是一种构想,实际上万物流转,没有过去未来,只有现在。
” 这里其实已经道出了该如何抵抗所谓的“反动力”,也就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和现代人通常熟识的线性时间观不一样,古中国和古希腊人一样,都有着轮回转世的时间观念。
受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影响的尼采,结合先贤们的智慧提出了永恒回归这个概念,试图通过它来拯救存在,和反抗存在的虚无。
作为无缝衔接的鼻祖(bushi),阿里阿德涅(Ariadne)是出现在尼采著作中为数不多,且较为重要的女性形象。
身为古希腊神话克里特岛的公主,同所谓的迷宫女神。
尼采认为,她的智慧和狄奥尼索斯精神这一艺术性的冲动相对应,在于对生命痛苦的感知,和对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深思。
Ariadne by Sir John Lavery, 1886, via Christie’s“阿里阿德涅是尼采的第一个秘密,第一种女性权力,酒神式肯定的灵魂,是与它不可分割的未婚妻。
她具有否定的、道德化的力量。
这位可怕的母亲和善与恶之母,是她在贬低和否定生命。
”—德勒兹 同样在《生命不息》中,女主角由于一次次地经历过战争和亲人的死亡后,也开始对生命的意义产生质疑。
于是在之后的轮回中,她用了大量时间去思考自我和存在,甚至在心灰意冷之后,认为自己的存在形同尸体。
在分析尼采的《阿里阿德涅之怨》(Ariadne's Lament )这首诗歌时,德勒兹写道:里面呈现了提问方式与提问的神之间的根本联系,即,多元问题与狄奥尼索斯式的肯定或悲剧性肯定之间的根本联系。
而狄奥尼索斯,一个同时隐匿自身和揭示自身的神,作为意志的化身。
(《尼采与哲学》三、批判) 而每一次的发问,正是狄奥尼索斯,也就是权力意志在回应。
意志的性质,同样也是地球的性质,是一个时刻处于失重状态的“轻灵者”。
豆瓣找到了这首诗的翻译,可以结合看看:Ariadne's Lament 阿里安之怨 by 尼采在诗歌里,阿里阿德涅问狄奥尼索斯:“你想要什么?
”其实可以当作她在问的是“意志想要的是什么?
”即,意志是否想要的是意志对应物的潜在内容?
……所以,在面对生命中无限重复的困惑时,尼采提出人们可以以永恒回归的思考作为应对策略:永恒回归作为物理学说展现一种新的思辨综合形式;作为伦理思想,则展现一种新的实践综合形式:无论你想要什么,用这种方式来想:“你也想要它永恒回归吗”。
也就是,在每次你想要什么的时候,事先总问:“我一定能无限次地重复我想做这件事的意愿吗?
”这种追问应当成为你最坚实可靠的重心”(《权力意志》,第4部分,242) 于是,经过这样的追问,意志则进而可以化身为一种创造和形成,同时也使虚无的意志得以圆满和完整。
不过要注意的是,永恒回归不是同一的思想或者简单的循环。
而是为了强调绝对差异的思想,是属于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回归,是超越性的循环往复。
在这里可以是剧中乌苏拉的心理医生引用尼采的那句“热爱命运”(Amor fati),也就是以意志肯定生活中琐碎循环的这一过程。
尼采认为,能够爱自己的命运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伟大心灵的标志。
所以,若还总习惯用WHAT IF去面对问题,不如尝试着用EVEN IF——前者扼杀可能,关注假设;后者则容纳可能,强调决心。
如查氏所言,‘永远做你们所意欲的——但要首先做能意欲的人。
’
最后,还有一个有趣的片段,在女主角在一家人面前提到未来想学哲学的那一世,她父亲总结道,生命的意义,在于观照彼此,这场家庭讨论在这句中结束。
是有这样的说法, 灵魂在轮回中, 一次一次的探索各种可能性, 以学习人生的功课, 从中体验生命, 而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剧中, Ursula的不断的轮回, 其实基本上就是在描述这样的过程.人生功课, (根据 THE MICHAEL TEACHINGS)有几个对应的阶段和主题: 生存, 规则, 实现, 关系, 大图景/意义.1. 生存 - Ursula刚开始, 在幼年一次次因事故而亡, 所以她在学习如何规避各种危险, 而生存下来, 2. 规则 - Ursula生存下来后, 第二个阶段, 是学习这个社会的规则, 一切潜在的规律, 怎样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如何应对各种场景, 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有力量... 3. 实现 - 在了解规则之后, 就是实现, 人生的自我实现. Ursula上大学, 考取学位, 独立自主, 实现自己的价值, 得到体面的工作, 和相对自由的生活.4. 关系 - 在自我实现达成之后, Ursula下一个功课的主题, 是关系. 对弟弟的爱, 对丈夫的爱, 对女儿的爱, 还有参加防空管理队, 对陌生人的爱... 当然, 这些爱都交织各种各样的复杂情感.5. 大图景/意义 - Ursula在某个时间线也许救了弟弟, 也许刺杀了H... 冥冥之中, 她觉察到了, 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时, 她开始探索的是大图景和意义这个主题, 到底这些有怎样的意义, 要如何存在... 最后一个场景, 家里所有人在一起, 其实就在分享, 每个人对这个主题的领悟.真的是很棒的一部片子, 醇厚而回味悠长.
英剧《生生不息》一共是四集实际上一直在探讨女性或者人生存的意义,第一集清楚的揭示出我们每个人哪怕生活在平凡,实际上都已经算是生命的奇迹,能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幸运的一件事啊,你整个童年时期有那么多的次数可能会夭折,能够顺利的长大成人,哪怕自己没有察觉,你也是经历过那么多的风险。
第二集,在谈论着要爱身为女性的自己,不要认为男人能够给你遮风挡雨,实际上他们不给你带来风雨就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集,是生活中要努力的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正如女主的姑姑所说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人的处境确实是越来越好的,青少年阶段努力的求学,工作之后远离渣男,勇敢的反抗加诸女性身上的不公平,享受爱情和亲情。
努力的做出改变,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只有你不停的前进,你的人生才会有机遇。
第四集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女主一直想要改变弟弟死亡的结局,于是做了很多的努力,然后发现,哪怕一个人再努力,也有一些东西无法改变,比如说二战,比如说哥哥永远身居高位,比如说弟弟的死亡,生命就是如此,本身就是一个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东西,然后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东西,然后享受现在已经拥有的,女主最后接受了全部的生命的馈赠,并将之当成人生的宝藏,迎接新的生活。
要说不喜欢的地方,那就是以不停的死亡作为转场太生硬了,希望有更精巧的结构。
看了两集很生气,那个年代对女性太过不公。
我要是女主也不一定有她做得好,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当时的舆论压力也足够毁了她,所以她不敢说实话,但是做父母的失职也是肯定的。
竟然问都不问一句,母亲心里就默认了是女儿行为不检和男生珠胎暗结。
带入女主我会很心寒,我妈心里就是这么想我的……大哥的男同学气死我啦!!!
早泄强奸犯!!!
多悲哀,一个女孩的未来就被一个男生的3分钟给毁了。
她明明可以继续读书,未来有更多选择的,现在只能去当秘书。
那个年代的女性在男的眼里就是个物件,是个玩意儿。
在女主躺在医院里的时候,我有一刻也希望她就死了算了,重启剧本。
我心里一方面很羡慕她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一方面又觉得不应该依赖有“后悔药”的特权。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很脆弱,更擅长逃避。
“反正可以重来,那我选择不面对。
”这会让我更懦弱。
而且一次出错就要重头再来也好麻烦啊……我也得衡量一下重启性价比,哈哈哈😁行吧,激情发言,先写这些。
前两集节奏有点拖沓,但整体还不错。
希望后续有个亮眼的结尾,不然就落俗套了。
BBC新作来了。
迷你剧,全季4集,每集1小时。
也就是这四个小时,给了天天莫大的触动,有过平静愉悦的心情,也又有过疯狂快乐的瞬间;有过紧张不安的情绪,也有过无法排解的愁苦焦虑;有过俏皮可爱的窃窃偷笑,也有过守到堤坝决堤最后一刻的泪流满面。
而之所以会有如此复杂如此丰富的情感,便是因为这部剧。
它直述生命,诉说着美丽、死亡、重生、遗憾、执念等一切美好或者不美好。
《生命不息》Life After Li
共4集《生命不息》,用最美的语言和镜头,讲述了一个神秘的故事。
一个小女孩,从她出生起,就面临着生命的各种死亡。
脐带绕颈、溺水、瘟疫、意外、家暴、战争……每次她死去,都会再次重生。
为了下一次的生命能够得以生存,她拼尽全力避免死亡的各种可能性,对危险的人和事敬而远之,但是死神总是悄悄来到,乔装成不能辨别的模样,在不经意的某个瞬间。
第一次,在她还是婴儿时,刚来到人世,便没有了呼吸。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脐带绕颈让她失去了生命,医生的缺席让这个生命失去了挽救机会。
第二次,又回到了那个大雪之夜,医生在大雪封路之前赶到了这个即将临产的女人旁边,也因为他的到来,才有了这个小女孩Ursula。
不过,在她还是婴儿时,Ursula就已经嗅到了这个世界的危险,比她早出生几年的哥哥试图用落叶捂死这个小婴儿,家里的窗户又高又险, 母亲因为有了下一个孩子也因此照看的精力都转移到了新婴儿身上,因此,Ursula在海边玩耍时,溺水而亡。
再一次,Ursula的生命重来,产科医生即使赶来,她逃过了脐带绕颈。
父亲及时出现,身上的落叶被清除。
海边的写生画家及时发现,把她从海浪中抱了回来。
这个时候,Ursula的小脑袋中,已经产生了对死亡的恐惧。
而她下一次死亡又是什么时候呢?时值一战,父亲参军,常年没有消息,母亲给孩子们买来洋娃娃,并且骗他们说,这是遥远的父亲送的。
而正是为了不失去这个洋娃娃,Ursula尝试冒险,也不幸失足。
然后,再次回到那个大雪之夜,Ursula刚出生的时候。
《生命不息》的故事逻辑简单,仅仅是,也确实是,Ursula出生、死亡并一次次的复活。
但其内涵,并不能用这简单的一句话来描述。
在Ursula童年时期,她为了避免死亡做出各种努力,带着警惕,在每个关键时刻做出正确抉择,为了自己,为了家人,她不惜付出伤害别人的代价,也要换爱的人周全。
在Ursula少女时期,她做错了选择,或者说没有学会,或者说从未学过拒绝,导致十六岁的她就怀孕了,但是,死神并未在她内心最痛苦的时候,取走她的性命。
童年时期的她,如此抗拒死亡,而此时此刻的她,极力地想要拥抱死亡,死亡却弃她而去。
如果说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那么我们截止到现在的生命便是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焕来的。
《生命不息》,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提供了无数个可能性。
假如我们的生命死在战争中?
渺小且卑微。
假如我们的生命消失在对亲人的眷恋中?
假如我们的生命在最开始时就死于襁褓之中?
根本就没有下文。
假如我们的生命死于花前月下?
会让死亡更美好吗?
会更加的心甘情愿吗?
假如我们的生命,仅仅是死于“不懂拒绝”这四个字手中呢?
假如我们的生命,仅仅是为了一个仇杀的目标而长大呢?
假如我们的生命跨过了意外、疾病、战争,安享终生,却始终抱憾呢?
假如生命是我们自己选择结束的呢?
假如我们的生命在抑郁和咆哮中愈来愈暗淡无光呢?
死亡便成为唯一出口。
上一世的巨大悲惨,让这一世的她终日郁郁,也让下一世的她为复仇而活。
那什么时候才是终点呢?
对于本剧来讲,是小女孩真正接受死亡之后。
对于Ursula来讲,没有终点。
在最后一集末,Ursula的姑姑问Ursula的爸爸,你愿意再活一遍吗?
爸爸的回答是,哪怕是为了再看一次Ursula学走路,他都愿意再来一遍,即使他曾经经历地狱般的一战。
当Ursula的爸爸询问Ursula,你愿意再活一次吗?
Ursula也回答了愿意,因为她已经发现了生命中的那些美好。
为了那些美好的时刻,也许短暂,也许稀少,但也会再去一遍一遍地、历久弥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拼尽全力,去爱。
《生命不息》娓娓道来了太多的死亡精神和生命意义,并且是以一种文艺的、浪漫的、复古的,让人心碎的方式呈现着,以至于天天想要一遍一遍地去看,去琢磨,去感受。
上次以这样的方式触动到天天的,还是那部文艺范的科幻片《环形物语》,温柔美好且刻骨铭心。
虽然《生命不息》在豆瓣仅有8.1分,但是,天天认为这部剧值得一个满分。
而且,说不定还会有下一季。
因为其改编的凯特·阿特金森原著《生命不息》,还有一部姐妹篇《归来》。
我们一起静待归来吧。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我在想剧集抛给我的问题,假如让我不断重复自己的人生,我会作何感想。
看完这部剧是在寒潮降临的第一天,我蜷缩在床上,陷入一种关于脑内思绪与现实中混乱的三天后,零下五度,城市中各处降下第一场雪,但我没有幸运看到,只是敞开窗感受它结尾或持续时的极度寒冷。
我有多久没脚踩在地面,没能有一扇漏风的窗时时刻刻叫我感知季节,没有一间坐落在弄堂,会掉落土渣,会听到邻里哪怕窃窃私语的平房。
我想念我被拆除,二十年来生活在那里的家。
这在我还居住在那里,没有搬进价格昂贵,但极度渴望楼房的时候,所没有料想到的事情。
我甚至在看到乌苏拉产下婴孩,为她取名时,想到若是哪天我会有一个自己孕育的孩子,我将为她以我妹妹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她降生至离世的代表符号。
我没料想到,我会对家人有着这样大的依恋。
我们争吵,我们彼此隐秘的怨恨,我们恨不得以结束生命的方式脱离彼此。
可事到如今,我们却只有彼此。
我还不断想到,身为父母与身为子女的感情并不同等,尽管我长大之后,在担负起父母的部分责任,充当他们与快速发展世界的桥梁,以及看到我妹妹因背负其父母的压力,而感到忧虑,感到没办法自由生存时,以为父母与子女的地位,是有某个对等转换的时机。
可是,无论如何,在拥有父母时,我没有拥有一个孩童降生时剧烈的痛苦,那种会逼得人想要结束,或是真的让人在瞬间丢失性命的险情时刻。
我降生时,只是被动的降生了,不知即将会面临何种世界。
我只怀有对最浅显事件,最直接的情绪感受,而不能预想到,也许在当时我看来不会改变的决定,不能接受改变的事情,会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情形,让人幡然醒悟,我已经来到这里。
一如我此刻常常在梦中重返旧家,有时醒来分不清身处何处。
一如我常常在写下的文字中不自觉提起她,我的妹妹,但彼时我只觉我们是种责任契约,由命运莫名其妙订下,不是我自主选择的契约。
那时我还不懂得会有种巨大的情感力量,并不由痛苦与悔恨造成,而是以温暖与无条件奔赴对方铸就。
爱。
我相信人们赞颂的伟大人性之一,它的涵义就是如此。
无条件奔赴,只要他们在那里。
我开始相信生育的苦难有其应该存在的原因,因为在生命还没降生前,我们便以性命相博,为其能够安然降生,至少每个自主选择孕育生命的母亲,都这样坚定相信,她们的孩子一定会平安无虞。
我们在期待的时候,就已经赌上现在拥有的全部,因此当他们真如奇迹般降临,我们才会对这只见过一面的孩子,送上自己所有衷心的祝愿与爱。
无论几十年后他们身在何方,只要他们需要,我们就会无条件奔赴。
在见到他们的第一面开始,母亲就会许下誓言,并尽可能遵守到最后。
因此她们是伟大的。
因为她们的血脉中,流传着选择痛苦的勇气,忍受着也许会失去全部期盼乃至生命,命运不断书写难测未来的巨大恐惧。
无论十月或长或短的艰难生命旅程,最终诞下怎样结果,她们都在喜忧参半,甚至是更不幸,全然的悲痛中,继续顽强走下去。
母亲天然领悟着爱人者的处境。
先有期盼,再是不安、恐惧,痛苦时刻紧随,却仍要付诸自己所有,在赌局刚刚开场的时刻。
母亲不会屈服,即便对手是命运。
我是没法声称自己在某些时刻转换为我母亲的母亲。
即便看起来我替她完成了许多她应承担的责任,思考她应如何面对的问题,甚至是像母亲般先一步照顾到她的需求。
因为我从没下过这样一场赌局的注。
我指结局必然未定,对赌双方实力必然悬殊,我必然赌上我的全副身家,但获胜奖品不是我如愿步入更高学府,或实现我的理想,自此余后人生按照我希望的轨迹推进。
又哪怕我一无所有,但至少我能在恢复之后,再来一场。
可假使那个奖品是生命呢。
我总不能说,这个孩子我不喜欢,他或她没有按照我希望的轨迹推进(一件最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所以我就把这孩子放弃,管他是死是活,另开一场赌局吧。
希望没人在这点上轻易提出反驳,不然我真是不知道要怎么继续讲。
好吧,还是简单解释两句。
不谈极端情况,因为极端没法讨论,世界上的疯子有很多,但大部分人还是平常人,接受着适度的教育,有着能融入社会生活的品性,维持着一个正常人不过高不过低,刚好能保证自己得以生存的道德感。
与此同时,完美的人几乎不存在,就是因为他们十分罕见,所以耶稣能成为基督教的神千年之久,优秀品格的人拥有独属于他们的赞歌,成为我们应当对其的榜样。
我指正常人,一个成为母亲的平常人,她们会犯下许多错误,让她们的孩子遭受痛苦,源于她们习得的自身痛苦根源,可她们至少会在你极度无助的时刻,企图给予你帮助,尽管也许那是你不期望的帮助。
她们会按照自己许下的诺言,尽可能奔赴到你身边,告诉你,在这个世界上仍有一个能够称为家,能给你提供一个躲避之处。
她们没有不在乎你的死活,而正相反,她们在乎。
想想你是如何对待你不喜欢事物的。
你会丢开它们,远远扔进垃圾桶里。
但你总不会对一个当街痛斥自己孩子的母亲,说“要是你不喜欢这个孩子,大可以把他或她丢进垃圾桶里,永远也见不着就舒心了”。
你不会这么说,是因为你知道自己先是会得到这位母亲震惊的,看待一个疯子的眼神,然后就是一个大概率会扇下的巴掌。
这孩子可是她拼死生下来的。
一个让母亲抛弃自己孩子的人,不是疯子还能是什么。
所以我说,这场赌上全部的赌局,一开始就没有下一场可言。
但这还只是最幸运的情况。
假使,这场赌局,这一位满心期待的母亲,输了呢。
她能料想到最好输法,是自己输了包括生命的全部,而孩子安然降生。
但倘若命运更残忍一点,她输的是孩子呢。
这时要怎么安慰她,她要度过多久,才敢重新站上与命运的赌桌。
我不得而知,因为我没法预想,我只知道赌输理想后,我花了整整五年,才从自我放逐当中,重新恢复起来,带着摆脱不了的畏惧,再次与命运同站在赌桌前。
甚至直至此刻也还犹犹豫豫,害怕放上全部。
我知道自己已能称为勇士,度过了游走在黑暗与崩溃的钢丝绳索,没有像其他如我处境般的同伴一样,坠入无力自拔。
我本也会是他们中的一个。
有太多危险的时刻。
走出来后,我可以看起来好像傲慢地说,是因为彼时巨大的痛苦,让我确定我的热爱我的决心。
遑论一个走出的母亲呢。
生命与理想前,我首先会保证生命,因为我知道只要生命继续,生活就会有未定的转机,一如我对旧家和对我妹妹的感情。
但是她们,那些满怀期待的母亲,那些面临生命与生命抉择的母亲,她们走出的痛苦有多么磅礴,走出的决心与爱的力量又会多么庞大,我无从估计。
所以我没法讲自己能和母亲进行位置转换,因为我从没经历过那些,她在诞下我之前就已然考虑过,或尚且懵懂,但仍然如此履行赌约规则的情形。
我想我的痛苦,无论哪种痛苦,都暂且不能和我母亲的进行比较。
就像我对她的爱,是经过充分思考之后,才能得出并认定的结果,而她对我的爱,是一种在我还不存在时,就已经孕育出的本能。
现在我不可避免地开始思考,究竟爱与痛苦有何种关系。
显然痛苦不能简单等同于爱存在,就像许多恋爱关系中,双方都痛苦时,就得考虑是否及时停止,而非彼此继续折磨下去。
但倘若身处极端痛苦的境况,你的心仍不愿停止,像孕育小孩,或是追求理想,你坚定地认为自己要走下去,并且这个虽然痛苦的处境,还能给你带来快乐、幸福以及希望的话,你清醒理智地知道这就是你必须面对,也想要面对的人生道路的话,这时痛苦就成了你爱的某种表征。
因为它没有摧毁你,没有把你的生活搅得一团糟,而是从侧面与你的爱进行比对,催促你朝向遥不可及的远方奋力前行,提醒你,你拥有何种伟大的力量。
我听过一句话,说是如何区分职业运动员与业余运动员,就在于他们是否浑身是伤。
伤害不是值得赞美的事情,哪怕是自己给予自己的伤害也不,但是放在这种环境底下,反而变为选手们突破个人极限,不断向命运桎梏发起冲击的象征。
我猜人的力量大概和爱的力量相关,而痛苦与伤痕势必存在的理由,在于他们正是在进行一场战争,个人与无形之物的战争,守卫人之所以为人,而非听从天命的动物的战争。
毕竟动物不会开办奥林匹亚运动会,以一种苦行的方式角逐出谁是最强壮的兔子,谁是跳得最高的老虎,它们只是遵循生理构造与生命的本能,天生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逃亡或捕食,再说它们何必违反自我,反正体魄最强健的兔子也不能打败老虎,跳得最高的老虎也不能吃到飞翔的鸟。
人也一样。
人再怎么力大无穷,也不能像吊塔拎起百吨货物;人再怎么苦苦思索,也不能尽数破解生物与宇宙的奥秘,甚至是思索自己从哪来,为什么来,爱是什么,恨是什么,生前对死后的影响,死后会不会有另一种世界。
按照本能来看,这些通通无所谓,饿了就吃饭,累了就休息,有欲望就繁衍,然后死掉。
这便是生命的闭环。
至于科学、文学、艺术、哲思,明白了也不能带来更多金钱价值,享受了也不能解决本能需求,倒是体育有点作用,至少能强健体魄,打架斗狠用得到。
我完全不否定这些想法,因为我一拳就叫别人撂倒,半天也爬不起来。
我甚至听过一种说法,叫做情感只是一种不愿意付出实际回报的勒索,情感只会混乱一个人理性价值判断。
我有点羡慕他们,甚至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一种更简单,更方便快捷的应付生活方式。
只是与此同时我也愚钝,因为没有痛苦从旁佐证,我不能明白自己的爱朝向哪边。
痛苦是种自找苦吃,但也像我之前说的,能支撑你走过痛苦的感情叫做爱。
就是所有人都追寻的那,无数艺术家赞美过至高无上的感情。
有点像长跑过后,度过肺快要爆炸阶段,吸入的第一口空气。
说到这里,我现在还记得小学时的体育老师,戴着一架方框眼睛,喜欢踢足球,告诉长跑后的我们不要第一时间坐到地上,屁股会变大。
那时也是这样的冬季,寒冷的温度、寒冷的天,还有寒冷,但甜美的空气。
如果没有窒息,我就不知道空气是否甜美,如果没有痛苦,我就不知道爱是否有决心。
我说我愚笨,是因为我必须得自己体验后才能明白,也许更聪明的哲人,他们不必事事经历就能明了一切。
所以我说价值判断的生活方式于我不可取,我得要痛苦。
原因在于我更贪心,我觊觎痛苦后的回报,当然不是金钱,而是种无形的东西,比如爱,比如我对自我力量的确信,比如深刻到足够死后也不遗忘的生命。
现在回到最初的问题,我是否愿意重复自己的人生。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我平平安安(也算吧)活到现在,也许已经是不断重复的结果了。
我有无数个瞬间可以结束,在我意识到的无数瞬间,何况我不知道的时刻。
我一直有种想法,我认为我所见到的那些不幸的人,从某种程度而言就是我自己,我本也会成为他们中的一个,只是我避开了。
以此而言,每个人都是十足幸运,但同时也不幸的人吧。
这个问题交由那些选择哲学痛苦的人思考,我让贤了。
第二个问题,我会作何感想。
我想在痛苦中迎接未知,我想找到我尚未发现的爱。
当然,我已有所爱,也会持续不断爱下去。
这或许就是不断重复着生命的我,遗留给此刻我,朦胧但坚决的线索。
20221130.
收藏很久的一部剧,但是一直没有时间看,觉得很幸运在跌宕起伏的二四年年尾看到这部剧。
其实最开始看的时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女孩的一生真不容易,我们作为女孩,究竟要多努力才能过好、过出出彩又理想的一生呢?
”看着乌苏拉一边又一边循环着自己的人生,好像最后的命题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长、世事的变迁(诸如突如其来的战争)最后变成了“人究竟要多努力才能过好这一生呢?
”但是剧中呈现的答案似乎是“我们没有办法努力,人生面对变迁是没有办法靠努力扭转命运的厚度和长度,但是热爱生活可以改变生命的质量和厚度。
首先说第一个命题,女孩究竟得过多少坎才能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女人。
女孩一生似乎都在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正如波伏娃所说,“女人很容易落入社会给我们设好的陷进“,是的,我们一生都在面临选择,这些选择往往都是可能一条看似极为艰难但是通向真正自由的道路伴随着一条看起来轻松自在但是没往后走一步势必都要消磨掉一些自由意志以换取表面的舒适与光鲜的路。
在剧中,乌苏拉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小资产阶级家庭,但是同样面对怦然心动的感情会冲昏头脑,这样的不理智可能是”错把感激当爱情“,也可能是在面对道德选择时无法为正义呼声。
比如在乌苏拉面对姐姐的质疑有没有为犹太人的不公发声时,她的迟疑一定是有因为自己个体力量不足害怕的心情,但是更多是我看到了因为自己的丈夫是纳粹党的一员,她为了守护自己的爱情和丈夫的工作而选择默不作声,那一刻我也警示我自己,我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做一个明事理、辩是非的人,我接受的教育不允许我使真理让位于世间的一己私利和情感,我的内心是不快乐的,我会忍受来自道德的谴责。
可是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没有辨明是非我十分沮丧。
女孩的一生太不容易了,青少年时被玷污的那一集我真的落泪,作为一个女孩,我感受到了沉重的无力感和绝望。
但是在剧中有一次乌苏来特别坚定选择了自己的路,一次引用使她发现自己和青梅竹马已然是两个世界的人,她选择了不再见面。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不是所有人都会始终如初,毕竟自己的高度和方向也都在改变,只是我们应该学会适时放手,不要给自己的人生制造没有必要的羁绊,或许放手的一刻非常痛,但是长痛会消耗更多的精力,不如痛一下,把精力放给值得做的事情和人身上。
第二个命题是人究竟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之所以我觉得剧最终引向这个主题是因为在最后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是被书写好的,只是如何过这一生是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弟弟不管重来多少次都是会选择参军、最终都会英勇牺牲,尤里斯不管来多少遍都是一个刻薄愚昧的男孩,姑姑不管来多少遍都是会做一个我行我素的女人并且坚定选择乌苏拉,爸爸来多少遍在他眼里乌苏拉始终都是little bear。
其实在没有看到最后的时候我其实有些沮丧的,因为就剧本的呈现来看人生的容错率并不高,尤其是在女人年轻的时候,似乎只要做错一次选择人生就没有办法顺利进行,但是到后来的重生我发现,在面对自己的人生大事比如选择一个人进入你的生活(特指爱情或婚姻)需要格外谨慎,在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是接受教育,教育一定会改变认知,一定会带你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但同时需要有清醒的大脑和热烈的心,让自己不画地为牢,不断向上生长。
当然幸福积极的一生一定要一定要热爱生活!!!
除此之外,人生无大事,“没有过去和未来,我们所拥有的只有现在”。
现在是不是平庸剧只要贴个女性主义的标签就自动加至少一分?豆瓣什么时候这么政治正确了?
庸俗的存在主义鸡汤…
看了两集,不太能接受这种概念的“生命不息”
好喜欢Izzie啊
或许每个人都有过如这部剧一般能重来一次修正错误臻求完美的幻想吧,虽然我们的维度里时间永不可逆,但能代入幻想一次再抽离旁观一次,或许那脑海里“或许的”,会变成遗憾里的憧憬,烛照不完美的当下,来看清楚当下已是命运做出的最好抉择。// PS. 最近比较愤青比较丧,看一眼爱优腾的电视剧界面只剩心如死灰,再看着同样大环境下国外不断推出的不拘一格的好剧好电影,满心是羡慕嫉妒——我快分不清正确与荒谬的界线了,我总以为活着不能仅仅是活着,我总以为这世界不管发生什么事,本该多线并行的,怎能堂而皇之变成如今这副一意孤行的模样呢?我是错了吗?看来我该暂别一段时间互联网,走出门做两次核酸,然后到附近的山顶透透气了。。
一开始我在开玩笑想,这不得杀了元首才能出轮回啊,结果还真鲨了,并且竟然又轮了一次。。。一开始以为是重生爽剧的我真是肤浅了。。。
画面很美,但剧情真的是太流水账了
还是有种不够干净利落的感觉。仅仅依靠上一世留下的依稀直觉来指导下一世生活,让人觉得虚无缥缈和无厘头,尤其在最后的战争期间,让人觉得无力极了。但对于第二季感触颇深,远离渣男,大快人心。就是后面重生的几次,女主的伴侣变换简直毫无规律可言……
不是很喜欢,这种类似题材已经很多了,缺乏新意
跟着她思考了一遍“what if”。悟出只有“now”是真实且有意义的,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意义的话。
多重可能中的人生阶段
你不会因为强奸而死,也不会因为家暴而死,生命并非如此脆弱。但你会被脐带绕颈、溺水而亡、被流弹击中,生命如此脆弱。如何才算死得其所?甚至不是阻止这场浩劫。因为你只是一个从来不知道世界是什么的小女孩。或许你还记得,尽管你知道世界是残酷的,你依然义无反顾地爱人(虽然每个心动对象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人生要是可以不断重来 不断纠错 就好了。
规避风险→女性困境→时代裹挟→存在危机,被他人拯救也拯救他人,走向死亡也见证死亡,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永远没有答案,唯有接受当下,照顾彼此。看得人最痛苦的是Ursula在病房里拥抱雪花未能如愿的那一世,被强迫发生性关系、流产辍学、进入草率的婚姻、被家暴丈夫害死,因为能够重生我心里无数次祈祷让她死去吧,然而这就是无数女性只活一次的缩影,以希冀重开的爽文思路来覆盖苦难是轻佻的。好爱Izzie姑姑,完全的榜样,非常感动于和Ursula的那段对话,“我很有钱但没有人一起分享”“谢谢你让我分享这些”。最喜欢的点是全剧的设定,并不是携带全部记忆的轮回,而是只有隐约的印象。那是否那些dejavu的瞬间是我们重生过的证据,我们的直觉在帮我们修正上一轮的过错,我们的这一世已经是非常努力活下去的一世了。
希望中带着绝望,绝望中带着希望,数次的轮回,每一次一点改变就换了一生,即使是改变了但每一次的人生同样有缺憾。眼泪数次在眼中打转留不下来,不是歇斯底里的难受,胸口闷无处宣泄
看得我好伤心。女主堕胎后在医院,上空飘下雪花,我好希望她那刻死去然后重启,然而并没有。吊子们何其恶毒,后来又遇到个家暴丈夫,让姑娘快点重生吧,终于第三集30分钟后女主反击开启了别一种人生。。。
刻意,寡淡
女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危机四伏,人生是一场盛大的冒险,要想成为自己,必先了解自己,不圆满才是人生,放下对过去和未来的执念,过好当下,全剧最爱姑姑,独立清醒大女主,弟弟Teddy是位小天使,女主也从小美到大
女主为了救某个弟弟于是翻来覆去的挥霍人生,第N次以后忽然就释然了。就这?
其实人生就是面临许多坎,生产,溺水,坠落,流感,家暴,战争,大多数人能顺利逃脱,一点点累积经验值,活到了老年而逝,另一些人只能像女主一样臆想重来。但是,诞生于一战,成长到二战,死神笼罩的时代,普通人轮回千百次,仍然无所作为,翻不过这命运,除了被动接受,努力活在当下,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