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尘封十三载

尘封十三载,黯夜之光,黯夜明探,Thirteen Years of Dust

主演:陈建斌,陈晓,啜妮,刘敏涛,左小青,王骁,喻恩泰,谭凯,刘巴特尔,贾笑涵,牛飘,郑奇,聂远,王啸坤,张亦驰,董晴,董海,李晓强,王正权,国永振,马成群,赵倬霆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尘封十三载》剧照

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2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3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4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5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6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3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4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5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6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7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8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19尘封十三载 剧照 NO.20

《尘封十三载》剧情介绍

尘封十三载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7年未能侦破的特殊杀人案件在13年后重现,当年一直没有追查到真凶的刑警卫峥嵘(陈建斌 饰)备受打击离开一线,而曾经初出茅庐的新警陆行知(陈晓 饰)褪去稚嫩青涩,已成为缜密细致的刑侦能手,案件的重重巧合让师徒二人再次走到了一起,合力追缉真凶。 该剧改编自娄霄鹏的小说《黯夜之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利伯拉梅号:风暴之后游戏时间到追日记忆缝线假期眩晕星河长明尸骨无存2拿什么让你幸福和田家的男人们银行大劫案无字的情书圣诞脱单快乐只是陌生人577计划曙光初现时的最后阴影姐弟恋血缘寻亲大追踪〜警视厅SSBC强行犯系〜掌门的烦恼我的杀手女友太阳与海的教室格斗娇娃我的间谍打扫童童的风铃密室职场无间道秦岭诡事之守护者汤姆·帕帕:成功在望患难兄弟情黎明骑士

《尘封十三载》长篇影评

 1 ) 别看结局,别看结局,别看结局

很少打低分。

其实开始还不错,逐渐薄弱,结局给我整逆反了。

就算凶手是细虫,我都能理解。

结果是……。

合着老卫灭了白晓芙一家。

车祸、癌症、枪决。

他唯一的善良,就是收骨灰。

最后半集,一通画外音强行上价值。

肇事者变成了英雄。

说老实话,这要不是大橘猫饰演,能给角色加成,我就给一星。

为了自己一段错失的爱情 ,毁了一家人,耽误了专案组十三年的时光,徒弟不敢要孩子,离异…………再说说徒弟,为了强行和师傅捆绑,煞费苦心。

1.吃面放辣椒,贼辣。

2.脾气逐渐暴躁,师徒一样不把领导放在眼里,一点尊重都没有。

那可是你的前辈+领导唉。

3.都得离婚,然后复婚。

最可气的就是,见到传承凶手张山山,抢都能掉地上。

十三年的刑警、得到省部嘉奖的刑警队长唉,你但凡只是手抖一下,就可以了,好吗?

全剧最丰满的人物,那就是“刀哥”了,前后连贯,细节丰满。

一部剧就讲了一个罪犯和延续的罪犯,细节都没讲好。

我也是服气的。

不想吐槽了,陈建斌大叔给我拉进来,编剧给我踢出去。

 2 ) 烂剧必须一星

这种烂出天际的剧情,给一星一点儿都不过分。

24集剧情墨迹一个案子,最后的凶手—居然早就嘎了。

他留个崽子,结尾还TM救赎了。

崽子的杀人动机是被父亲虐待,被虐与杀人之间不需要逻辑联系吗?

全凭编剧意淫。

《黑暗荣耀》都虐成那样了,也没这么随意杀人。

24集的悬疑剧,破案关键只在最后两集,凶手失误,留下了血液证据,最大助力是“法医”。

同时在网上留下证据,最大助力是破译密码的“网警”。

还有个巧合路人甲,知道画的来历。

追查了十三年的“俩警察”做了什么?

前面22集的剧情对主线案件剧情——案件侦破有影响吗?

陆行知捡回来个孩子,没有任何阻力,俩圣母直接领养,自己孩子也不要了。

这个是正常人的剧情吗?

孩子被陆行知仇人拿刀找上门,导致病情复发。

俩口子为了孩子直接离婚了?

陆行知经常被寻仇?

这种事儿都不能妥善解决的警察,还能干什么?

一个有老婆孩子的人民警察卫峥嵘,因为初恋的死,放弃了努力追的查连环杀人案?

三观碎一地好吧。

嘎婚外情初恋和查案有毛关系?

这和努力查案的卫峥嵘太矛盾了。

两个凶手,没有任何高明的犯案手法,为啥就找了13年??

你让连载1100多集《名侦探柯南》的青山冈昌情何以堪。

24集的电视剧,把支线剧情砍掉,对主线毫无影响,支线剧情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24集结尾被恶心吐了。

致敬警察,唱“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还插入纪实片段。

干脆去拍“诗朗诵”,“纪录片”好了。

电视剧的表现形式是故事,是要通过故事塑造可敬的人物,致敬警察,不是别的方式.。

悬疑剧怎么达到悬疑的效果?

就是通过将过去和现代的时间交叉剪辑,混乱逻辑。

需要你思考的不是悬疑剧情,而是帮编辑理顺故事情节。

 3 ) 不明白陈晓的演技在哪

陈晓在剧中开小差,眼神空洞无戏,接不住对手戏,个人觉得陈晓还需要努力提升演技,不要特别飘飘然,可能觉得自己太厉害了,一点都不谦虚,如果不是其他演员撑戏根本就看不进去,真的求求陈晓好好升华一下自己,修炼演技吧,展现好的作品给我们,对我们观众负责一点,,,,,,,,,,,,,,,,,,,,,,,,,,,,,,,,,,,,,,,,,,,,,,,,,,,,,

 4 ) 《尘封十三载》:好险,这一回没烂尾

自来水一波。

没烂尾的《尘封十三载》在迷雾剧场里可以排到前四吧对于国产悬疑剧,观众最熟悉、也最担心的,就是烂尾问题,可以说没到最后一刻,都很难判定一部悬疑剧到底是高开高走、高开低走还是平开高走。

陈建斌、陈晓领衔主演的迷雾剧场新剧《尘封十三载》开篇不算惊艳,24集的篇幅也有可俭省的空间,但胜在很稳,并一稳到底。

会员大结局后,总算可以让观众松一口气:好险,没有烂尾。

1.稳当的悬疑处理剧集采取的是1997年和2010年双时空交叉叙事的方式。

1997年未能侦破的特殊杀人案件在13年后重现,当年一直没有追查到真凶的刑警卫峥嵘(陈建斌 饰)备受打击离开一线,而初出茅庐的新警陆行知(陈晓 饰)褪去稚嫩青涩,已成为缜密细致的刑侦能手。

案件的重重巧合让师徒二人再次走到了一起,合力追缉真凶。

上下图分别为1997年和2010年时的卫峥嵘

上下图分别为1997年与2010年时的陆行知连环凶案、旧案新破、师徒查案……这已成为刑侦剧的常见构造。

《尘封十三载》则尽量在一些细节上制造新鲜感。

比如这起跨越十三年的连环杀人案,是“艺术型”的杀人事件,死者都会被凶手摆弄成一种奇怪的艺术造型,远远地看,就像一幅带有残酷美感的艺术画。

并且,每一次案发现场里,凶手都会遗留一只HB铅笔。

凶手的畸形美感追求,与其他刑侦剧中的连环杀人案形成区隔。

再比如1997年和2010年的双线交叉叙事贯穿全剧始终,客观上来讲,这很可能给观众带来剪辑上的混乱感。

但《尘封十三载》的两条时间线则区分得很清晰,除了人物的造型、画面的色调和滤镜有明显不同外,还有尤为关键的,刘海波导演以大量构思精巧、具备美感的蒙太奇转场,提醒观众时间背景的变化。

剧中不少转场的处理令人印象深刻当然,悬疑剧最关键的还是看悬疑的钩子,即“谁是凶手”。

这也是《尘封十三载》剧情的主体部分,连缀剧情的,是卫峥嵘、陆行知师徒不断寻找嫌疑犯——排除嫌疑犯——寻找到新的嫌疑犯——再次排除嫌疑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

就像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他们一次次以为靠近真相,又一次次空手而归。

这个过程要撑24集,在悬疑剧里是很容易审美疲劳、后劲乏力的,《尘封十三载》则相对稳当,追起来不算无聊。

一方面,警方在调查杀人案的同时,编剧仍不断放下新的“诱饵”,连环杀人案仍然在不断发生,持续制造悬疑刺激。

另一方面,警方排查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嫌疑犯,实际上都构成了时代众生相的一部分。

编剧在写人时,并不急于在这些嫌疑人身上堆叠各种标签、表达各种理念,而是更着力于呈现时代中形形色色个体的浮沉和命运的捉弄。

比如谭凯饰演的郭胜利、张亦弛饰演的武小文等人的下场,都挺叫人唏嘘的。

郭胜利堪称有情有义的枭雄再则,这一场“谁是凶手”的猜谜游戏,编剧并未在中途泄气,没有早早让观众明察秋毫发现破绽,显得比警察还“聪明”似的。

剧集改编自娄霄鹏的小说《黯夜之光》,小说作者本身也是剧集的编剧。

假若观众没有事先看过小说,那么直到22集结尾,可能都会被编剧的障眼法“蒙蔽”了,猜错了凶手。

在此之前,编剧一直用障眼法“误导”观众,比如让观众以为郑奇饰演的杨哲是凶手。

悬念揭晓时,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在把该填的坑都填了的同时,剧情也延伸出一定的社会性思考,并不显得生硬。

2.“十三载”的时间重量悬疑是《尘封十三载》的核心部分,但并非唯一。

诚如剧名所提示的,时间也是这部剧的核心部分。

过去发生的一切并非只是背景的补充,它与当下形成互文和对照。

从1997年到2010年,漫漫的十三载里,人与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在这种变化中,我们得以窥见时代变化的痕迹,也可以看清人的本心。

十三载的时间,刑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在1997年,技术手段相当有限,如果要调查被害者或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基本上只能靠走访。

无论是试图通过以往的卷宗查找凶手的第一起案件,还是通过图书馆的借阅信息查找凶手可能留下的痕迹,都只能依靠人力,人力不足的话,甚至把全市的警察动员起来都查不完。

技术条件有限时,查案时有各种客观限制到了2010年,DNA等检测技术已经成熟,这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极大提高了办案的效率。

不同时代刑侦手段不同,办案手法不同,悬疑推理方式也不全然相同,这实际上是丰富了一部剧的推理方式,丰富了观众的审美感受。

譬如1997年的技术固然落后,但彼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密,走访调查过程也是与基层社会深入打交道的过程,警察如何与老百姓攀谈、如何打探消息,都是一门学问。

当时的新人刑警陆行知,就从卫峥嵘那里学到了不少与老百姓打交道的学问。

以前查案走访时,大爷大妈都是“情报员”来到了2010年,技术进步了,但就像陆行知说的,以前胡同区“一条条胡同就是情报网,老头老太都是情报员”,现在楼高了,人跟人远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反而显得神秘。

这时推理带来的刺激感,则更多依赖于技术上的追踪、发现和确认。

虽然两种推理方式有不同的审美感受,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相信每个观众都会欢迎刑侦技术上的不断革新,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捕获凶手。

《尘封十三载》也表达出这样的情感倾向,并且编剧还恰到好处地来了一个价值上的拔高。

1997年时,卫峥嵘和陆行知找到一个辨认指纹很厉害的老警察帮忙辨认指纹。

陆行知表示,很想跟老警察学学辨认指纹的本事。

老警察说,不用学了,将来靠电脑,国外比对指纹的软件比他快一百倍,等咱们有了,他也就退休了。

陆行知露出惋惜的表情。

老警察说,“是好事啊,就得魔高一丈道高一尺,新技术打败了我,不是犯罪打败了我。

我退而无憾”。

这样的情怀令人钦佩这样的细节就很加分。

无论技术条件是落后还是先进,始终不变的是,警方对于真相的追求、对于正义的守护以及打败犯罪的责任感。

在此基础上,《尘封十三载》也有更深刻的表达,即,经由过去与现代破案手段的对比,进一步呼唤刑侦过程中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比如1997年的卫峥嵘,办案过程很依赖经验,对程序正义等理念不甚了解,有时对嫌疑人也流于简单粗暴,这客观上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的发生。

剧中武小文的悲剧发生,与卫峥嵘的滥用权力脱不了干系。

能够以较大的篇幅反映过去刑侦手段的问题,也是《尘封十三载》的加分点。

卫峥嵘粗暴的办案方式,促成之后武小文的悲剧发生3.“黯夜之光”刑侦手段的对比外,“十三载”的时间运用的另一个意图,就是写人,确切地说,是写卫峥嵘和陆行知这一对师徒。

《尘封十三载》对于双男主的刻画,是立得住的。

它通过大量的细节交叉,生动呈现了十三年时间里,这一对师徒是如何在相互影响下不断成长的。

1997年的陆行知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刑警,掌握更丰富更先进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匮乏;卫峥嵘是资深老刑警,经验丰富,脾气火爆,人肯定是不坏的,他有他率真可爱的部分。

彼时两个人的性格差异,大抵就像他们对于口味的偏好:陆行知吃不了辣,卫峥嵘则是往自己的面里一勺一勺地放辣椒。

2010年,退居二线的卫峥嵘提前过起半退休生活,面条上再没有辣椒,随身携带贴满家人大头贴的卡哇伊保温瓶,要知道,当年他可是怒斥把结婚照放办公桌上的陆行知。

反而是陆行知,多少有了十三年前师傅卫峥嵘的一面:他成了独当一面的刑警,办事雷厉风行,同样脾气火爆,一言不合就怼领导。

陆行知从1997年时的吃不了辣,到2010年时已经无辣不欢陆行知也在影响着师傅卫峥嵘。

当年的陆行知一直很认真学习前沿的犯罪理论,他懂得将犯罪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运用到刑侦过程中,卫峥嵘认为这是书生气,很不以为然。

2010年的卫峥嵘重新回到一线,跟着陆行知破案时,他也开始用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分析罪犯了。

十三载的时光改变了很多事,也让师徒二人变得更成熟了。

陆行知少了青涩、变得老练,卫峥嵘少了暴躁、有了更多的理性。

主人公的人格成长,成为剧中悬疑部分以外很重要的补充。

他们不是案件起承转合背后面目模糊的破案“工具人”,也不是有金手指加持、凌驾于逻辑基础上的“神探”,他们也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刚好从事了一份神圣的职业。

不论是朴素的正义感,还是职业神圣性的召唤,他们一直在成为更好的人、一直不放弃追索真相,也确实更好地守护了普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剧集让人深刻感受到刑警光辉的一刻,倒不见得是大结局时有些煽情的敬礼,而是第18集时,当今日的DNA手段已经可以比对出昔日杀手留下的个人DNA信息时,陆行知赶忙打电话跟卫峥嵘分享这一喜讯。

卫峥嵘在浴室里握紧双拳,害怕吵醒家人便无声地激动呐喊,而电话那一头的陆行知也难得地露出笑脸,他沉沉地坐在躺椅上,重重地松了一口气……

对真相的持续求索,才能感受到这一刻的释然虽然这份轻松很短暂,彼时也远没到胜利的时刻,但经历了十三年的艰辛追凶,他们真正前所未有地靠近真相。

假若没有经历痛苦的折磨,感受不到此刻的释然;假若没有像卫峥嵘、陆行知这样的人在苦苦探求真相,某些光明不会降临。

这一刻观众可以共情他们的喜悦,感谢他们的付出,亦能领悟“黯夜之光”的寓意。

总的来说,《尘封十三载》是一部比较“稳”的剧。

虽然方方面面看起来挺传统,时而也会让人觉得故事有些“平”,没什么惊人的创新或噱头,但故事推进不急不躁、有条不紊,做到了善始善终。

踏踏实实把一个故事讲好,何尝不是一种好的创作方法论。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5 ) 为什么国产悬疑犯罪剧越来越狗血啊

这个剧情16集拍完我都嫌长,被迫从两倍速调到三倍速,最后六倍速快速看完,多亏了他是谁等答辩同行的衬托,让这么一部拖沓的狗血悬疑剧“好评如潮”。

为什么老喜欢搞韩国那套反社会型人格遗传的变态连环杀手,他真是不把buff叠满他都不好意思去杀人是吧,我想看个纯粹的悬疑剧怎么就这么难。

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去重温一遍重案六组、神探狄仁杰。

 6 ) 渐入佳境的传统刑侦剧

看完前八集我给的三星,看到第14集改成了四星,希望后面不要出现什么幺蛾子。

先说优点:1、一部紧扣主要案件的传统刑侦剧,为什么这么查,查到了什么,怎么验证,如何排除,都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清晰展示。

97年陈晓还是新刑警,警队里面传帮带的传统也在破案过程的方方面面得以表现。

在调查过程中对女警员的顾虑和信任也比较真实合理。

2、每一个线索引出的支线克制,没有喧宾夺主,冲淡主线剧情,情节安排详略得当。

但最后对每一个分支也有交代,没有不了了之,基本上还原了现实中的工作情况。

3、对两个男主家庭刻画得当,虽然不知道最后感情部分能否与主线发生关联,但目前为止没有破坏主线,对完善人设、调节节奏产生有效助力。

PS:我很喜欢陈晓老婆的人设和演员的表达,能看出来她很爱丈夫,但是也抱有清晰独立的三观,演员把握的也很好,这种角色演不好会又茶又婊,但她塑造的乐观开朗、善良大方的女知识分子形象我完全能get√到。

4、目前为止的犯罪和调查手段合理,没有出现超乎常识的bug。

5、陈建斌演技很好,这个角色人设不太好,但是他拿捏得当,能看出来这个刑警是比较自信、固执,而不是故意怼人,成功塑造了一个积威尚在的老刑警。

缺点:1、这个剧一开始不抓人,尤其是前面连续发现尸体之后,其实是比较紧张压抑的,但是节奏给的轻松明快,让我有点出戏,后面调查线展开后逐渐适应了这个节奏。

2、不知道为什么,陈建斌和陈晓都一直怼这个局长,尤其是陈晓演技缺乏合理克制。

陈建斌的演绎,我还觉得是对老同事的一种调侃,陈晓骤然开始生气的演绎让我非常不解。

尤其是我看他们私下讨论,对这个领导的节操还是非常认可的?

3、分线确实比较多,如果最后收不回会烂尾,希望别烂尾。

 7 ) 信诺重义、为爱而死——郭胜利

郭胜利为了杜梅砍了一根手指,放弃了泼天富贵,坐了十几年牢,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一切源于白小伟看上了还在大富贵做舞女的杜梅,非要杜梅吃香蕉。

身为杜梅男朋友的郭胜利用自己的武器,一把铁铲将香蕉削成几段,白小伟才暂时放弃,两个人从此结仇。

在《尘封十三载》中许多人物都描写的特别出彩,特别是几个配角,在寻找凶手的十三年,这些配角也让我们看到了时光在他们身上的变化,感受到命运的捉弄,其中郭胜利为了杜梅从高高在上落入尘土,直到最后含恨而终。

人总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跟杜梅在一起的时候,郭胜利觉得大富豪最重要,以至于杜梅因为怀孕不告而别,他竟然没有去找,以他的势力想找一个人还不是很容易的吗。

他以为杜梅背叛了他,当卫峥嵘问大富豪有没有杜梅这个人时,他回答没有,不认识。

当郭胜利得知杜梅死了,他第一个怀疑的就是白小伟,在他满城去找凶手的时候,没有想到曲振祥设了好大一盘棋,他和白小伟都不知不觉入了棋局。

最终郭胜利铲了白小伟的香蕉,背叛入狱十几年,两大帮派分崩离析,曲振祥渔翁得利,一跃成了大富豪的老大。

十几年后郭胜利已经从一个意气风发的老大,变成了一个苟延残喘的修理工,当他知道白小伟并不是凶手,自己十几年的牢都是白坐的,身体最后的一点灯芯也熄灭了,没有了生存下去的希望。

为了鼓励他活下去,陆行知说安宁是他的女儿,可当郭胜利准备好好活下去,又被曲振祥买凶当街一刀刺死了。

临死他拿出自己出狱一年挣的两千元钱,希望能给杜梅的女儿安宁,遗憾地说:本来还想多给孩子挣两年钱呢,看来是不行了。

这个人物有情有义,是卫峥嵘都佩服的一条汉子,可惜却看错了曲振祥,落得如此结局。

 8 ) 看的人真是着急啊....

看了几集忍不住前来吐槽啊,当然我可能是刑侦剧看多了,我总觉得调查方向有问题啊,犯罪份子每次都把受害者摆个艺术的造型,那肯定不能是一般没文化的小流氓啊,必然是有什么怪癖的爱好或者艺术的追求,而且是求而不得的那种。

第二个嫌犯一看就是色鬼。

怎么可能有那心思?!

不符合犯罪心理学啊。

时隔十三年再次犯案,为什么中间这么久没犯案?

不是因为进去了,就是可能因为结婚了。

(怎么感觉结婚好像进去一样....)总之是没有机会再犯案了。

而且还故意挑衅警方,显然是高智商的人。

这种惯犯肯定不会是找熟人犯案的,如果死者之间没有联系,那就能证明是陌生人犯案的概率偏大啊。

和死者发生联系,再去杀人是最容易被抓的。

PS:别杠哈,我就是图一嘴痛快,吐槽下。

说真的这以现在的刑侦手段,没有破不了的命案。

去看今日说法,那里都是真实的案例,破案过程确实更符合逻辑。

有些细节突破不输福尔摩斯的。

好多都是罪犯一个不起眼的行为,或者一句无心的话,就把自己给暴露了。

十多年前的杀人案甚至白骨案都破得了。

 9 ) 烂

这tm不叫烂尾?

结局太赶了吧,张思诚的家庭情况也没有提及,完完全全感受不到这个杀手的动机呀,对之前的犯罪细节完全没有串起来,仿佛那么多警察没日没夜几十年的努力全部都是泡沫,就算当时刑侦技术落后没办法及时侦破,但是面对这么多人的搜捕和调查,总得刻画一下凶手的心思缜密和变态冷酷吧。

哪怕专门拿一集出来介绍张的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把这种变态心理传给儿子的。

整部剧看下来仿佛警察和凶手在两个世界,每次快要抓到手里的罪犯又丢了,到最后也没有介绍凶手的能耐。

我也知道现在国产剧一定要体现价值,从这部剧我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警察在破案时更多的无奈和遗憾,办案的过程就是不断排除疑犯,否定推测,最后在成千上万次尝试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线索,面对这些穷凶极恶之徒,他们是很伟大的。

这部剧里的主角体现了警察的严谨和在工作的“固执”,但就是这样的近乎疯狂的职业素养,才为我们带来了安宁。

但我想说,这部剧的反派除了变态以外,完完全全看不出心思缜密和狡猾,这又怎么能够体现警察的工作的艰辛呢?

而且,这种这种迂回穿插的叙事不知道是和谁学的,现在国产剧老爱用这个烂大街的套路,故事线看完乱七八糟,一集给你切好几回,就是简单的给你回忆当年的往事,搞得明明几集的故事,最后强行撑成20多集。

 10 ) 原罪——幸存

很久很久没有写过剧评了注意到这部剧,还是刷到男主和妻子的小夫妻日常cut打开看第一集之后,就停不下来了几乎没有金手指,任何一个嫌疑的排除,都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走访检验得来的,从烟雾弹的杨哲到真凶吴嘉,像场拉力赛,却也疑惑,小时候那么乖巧的孩子为什么成了杀人犯?

大结局时,他们一起坐在草地上的时候,看不见光亮,我忽然想到,陆安宁和吴嘉,都是杀人犯残忍手段下“幸存”的孩子。

陆安宁被父母用爱和希望浇灌,张山山被父亲虐待,两个几乎相同境遇的孩子,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吴嘉在最后朝卫峥嵘大喊,卫峥嵘下跪,应该是彻底释怀了吧。

卫峥嵘和白晓芙,若隐若现的“婚外情”线,有意无意的拉扯,前尘往事揭开,偏爱和在意也合情合理起来。

张山山童年里,最幸福的时候,除了那草地湖泊,还有那年除夕的烟花吧。

白晓芙张山山和卫峥嵘,仿佛一家三口一般过了节,他几乎填补了张山山亲生父亲的角色,教他放炮,陪着他玩。

可终究不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没怎么管过。

他们之间联结的线,是白晓芙,白晓芙一死,就彻底断了,断得干干净净。

张山山也变成了吴嘉无家可归的吴嘉。

抛却张司城本身就心理变态之外,卫峥嵘对白晓芙的靠近,也是诱因之一吧。

那天,张司城举着锤子,摆明了是要杀了白晓芙的,只不过被车祸抢先一步,他也就此废了右手无法再作案。

我心里一直为壮壮母子鸣不平的而武小文一把火,烧死了自己,也烧尽了卫峥嵘的希望。

所以他心灰意冷去做了图书室管理员这剧前期的牵引线做得特别好,看似毫无关系的人,一个个串起来,一步步接近真相。

安宁,是向死而生的一个希望。

而陆行知和杨漫,也是顶好的父母。

让吴嘉无比羡慕的父母。

杨漫优越的家庭条件,让她无比坚定,有极其强大的内心,在杨哲说陆行知不好的时候,她说,他只是我喜欢的人,恰好是个警察而已。

杨漫和陆行知有种奇异又和谐的夫妻感。

所以,她用自己感受到的爱传导给陆安宁,在受到吴嘉的挑拨的时候,为自己争取了一线生机。

大结局陆行知找安宁的时候,踢开门的时候,让我想到小时候藏在柜子里的陆安宁。

只不过,长大的陆安宁自己救了自己。

看到陆行知和卫峥嵘在车上讨论基因性格和环境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我在他乡挺好的》剧里一句台词给一个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相爱的父母当初看原剧只是觉得心动,结合这部剧的陆安宁,终于有了具象的感慨幸存不与幸福划等号

《尘封十三载》短评

比他是谁好看点,也没多少

6分钟前
  • Yiluuu
  • 还行

看这个剧就像吃一顿莫名其妙的饭,你先吃了盘炒菜,觉着能下口,接着喝了口汤,略有些寡淡,你被告知这局叫一鱼三吃,心想好歹炒的是鱼头,喝的是鱼尾吧!结果吃完了发现炒的是猪肉,汤是素汤,前后就没啥关系…

11分钟前
  • 尼加拉瓜瓜
  • 还行

山山啊要跟恶魔赛跑啊

13分钟前
  • Shatner
  • 力荐

依然对国产剧女性角色非常失望。案件推理弱,查证据东一下西一下,为了曲折强行制造嫌疑犯。演技不太行不建议和陈建斌搭戏,根本接不住。俩男主的老婆也是倒八辈子霉了,女角色除了白晓芙都感觉在伺候男的,结果原来白等着被噶呢。最后刘敏涛的角色给卫峥嵘穿衣服(自己没手?)穿完衣服一个拥抱镜头给到《家和万事兴》你妈的你的“家和”就是女性一味退让?在家相夫教子?陪你又离又复合?还要给你纳鞋底?去你麻痹吧

16分钟前
  • 青咖喱炒饭
  • 还行

我表示不可思议 看到15了还是看了个空屁的那种郁闷 就是明明他们一直在演 好像进行着什么 到头来和所有垃圾剧一样什么都没说 大忽悠

21分钟前
  • wangwuwei
  • 较差

缺点很多 不过至少完成度可以

26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光是编剧顺利地让真凶在我眼皮子底下藏了22集,就足以让我五星好评!很久没看过这么棒的国产悬疑侦探剧,不愧是迷雾剧场!甩了同期隔壁优酷的《他是谁》十八条街。1997年未能侦破的杀人案件却在13年后重现,一个个死状凄美的女性、现场遗留的诡异HB绘画铅笔、骑着轻型摩托的猫头鹰面具杀人魔,樱桃头饰、草莓娃娃、借书卡、鹰力鞋,每一集都用一个关键性证据做名字,它们带着当年初入刑侦队的小子和当年隐退的老警探一起揭开了这个尘封十三载的真相。一开始看故事线,以为只是以2010年为主线、1997年为辅的插叙,后来发现这些千丝万缕的细节组成了一个完美的电影蒙太奇剪辑,漂亮!最后,性格扭曲的父亲影响了儿子,父亲的恶念也成为了他的恶念——他终于也成为了他曾经最讨厌、最恐惧的那种人。在和魔鬼搏斗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不要让自己也变成怪物。

31分钟前
  • 曼靑
  • 力荐

一集劝退。毫无兴趣看下去。尴尬的抓捕,一堆人不知在追什么,还有毫不搭的配乐。给一星都多了。

32分钟前
  • 东哥
  • 很差

相似的交叉案情,中间同样夹着其他案件,但观众不会凌乱,就凭这点,他是谁的导演编剧就应该跟它学习。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本性是个顽固的东西,但决定不了人生,瞬间拔高了好几个层次~

35分钟前
  • 狐狸不狐
  • 推荐

虽然全剧用22集的时间向我们展示了破案需要大量的走访和排查是没错,但破不了案,内心烦躁就可以责难自己假想的嫌疑人?就可以给自己的局长撒气?就可以去烧烤摊滋事?这算是给真正的警察抹黑么?且案子破了,有相关人员前来致谢的话,那又有谁来跟武小文道歉呢?ps.不幸的婚姻真的害人害己…

36分钟前
  • 车瑞茜
  • 还行

看不懂这种时间线穿插的。六集弃。

38分钟前
  • 躺平鸭
  • 较差

张司城的犯罪心理、犯罪动机描写的不够。中间情节有点拖拉冗长。

42分钟前
  • yo
  • 还行

说实话,陈建斌老师演的年轻时候的卫峥嵘真是得瑟的让人看着很来气,没有老年版看着更顺眼。剧情上前面为了让观众猜测凶手是某人的音乐和气氛铺垫的有些太刻意,看着反倒有点出戏,但其他剧情都还不错,可以一看。

44分钟前
  • 杜小德
  • 推荐

陈晓怎么演什么角色都动不动就发疯

47分钟前
  • 笑笑
  • 还行

前几集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可是我还在想他评分8分啊,直到第九集醒悟了:大家对国产剧可真宽容

50分钟前
  • 林映
  • 较差

22集简直是封神之作,那些说今晚是水时长的,真的去看短视频吧二十分钟一部剧,感觉他们看剧不需要整个剧的前因后果,只要一点跟破案没关系的就咋咋呼呼的,今晚这两集,除了十三年前的武小文,白是被凶手追到马路中间的,解释了卫为什么会性情大变离开侦查组,凶手没有再犯案,最后一个目标是白,专案组解散,十三年前的故事完结!这么多内容居然还在那里说什么水时长,真的够无语的

54分钟前
  • 工体东路来打碟
  • 力荐

磨磨蹭蹭的,唯一吸引的只有每集的片头部分。案件本身挺吸引的,但查案的进程不太可,这种案件不应该尽快破案避免下一个受害者吗?顺便吐槽一下,剧中台词给人一种刑警很忙碌没生活的感觉,但实际呈现却是慢悠悠,只是不爱带小孩而已,完全没有想尽快破案的紧张感。陈晓不知怎么讲好,说他不好但也不出戏,说他好吧但总觉得差点什么。另一个很好,演出了两段时间的人物差异。再吐槽一下,追到11集,竟然对谁是凶手一点兴趣也没有(或许说挺明显的),导演用各种堆砌确实让案件复杂化,但剧情依然无趣,怎么可以做到一点悬疑感也没有。

59分钟前
  • Lynn
  • 较差

为啥开头都是我就是要当刑警,看凶杀现场吐到不行,然后师傅总是不着调,咋了这是韩剧固定开场格局吗??

60分钟前
  • 蓓一之
  • 还行

抛出案子,演几个嫌疑人的故事,没啥讲的了,就再来一个案子,又出现了几个嫌疑人,没啥讲的了,就再来一个案子,又出现几个嫌疑人……

1小时前
  • 阿尔法
  • 还行

与其说是一部悬疑破案推理剧 更像是胡乱穿插着在讲一个有着既定结局的流水账故事 失望

1小时前
  • 木木日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