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由一群拒绝面对现实的人创建的,他们认为自己拥有获得真相的独家途径,而美国就是人们实现宏伟幻想的地方。
传说一位不为人知的先知,李海(Lehi)于公元前6世纪逃出正遭到攻城的耶路撒冷,并与家人扬帆航行到美洲大陆,他的子孙后代在那里建立了文明。
这个文明后来分裂成了长期交战的两派,一派是白皮肤,另一派是深色皮肤。
由于耶稣造访,白皮肤和深色皮肤的两个美洲民族在一段时间内重归于好,但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双方又一次开战,深色皮肤的人消灭了白色皮肤的人。
与史密斯对话的摩罗乃埋下那些页片的时候,他是最后幸存的白皮肤人之一。
约瑟夫· 史密斯让美国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二圣地,由真正的以色列流亡者建立,并且被真正的耶稣基督造访。
他在美国西部建立起来的新王国也会真正成为重生的基督教世界的中心。
“我在逼迫中得荣耀。
”他告诉追随者。
那以后不久,他于30多岁的时候被定罪,被逮捕,并于在押期间被杀——跟耶稣一模一样。
在他遇害之后的两年里,教会的人数又增加了三分之一,教会的成员还进行了“出埃及”式的大迁移——向沙漠进发,就像古时以色列人——来到犹他州建立他们自己的耶路撒冷。
约瑟夫·史密斯认为自己可以体验真正的圣经启示从而找到全新的、真正的教会。
这种思潮在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学校和监狱改革运动中找到了它的公民表现形式,人们深信诸如教育或劳教改造这样基础的社会活动可以用救赎的形式重新建立。
这种思潮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实验性公社中找到了它的社会表现形式,例如约翰·汉弗莱·诺伊斯(John Humpbrey Noyes)的奥奈达公社(Oneida Community),或是布朗森·阿尔科特(Bronson Alcott)的素食和禁欲果园公社(Fruitlands),他们相信日常生活的最基本安排——工作分工、饮食习惯、性爱关系、育儿方法——都可以被重新设想和重新形成。
摩门教徒系最早开始言行一致、孜孜不倦地宣扬征服沙漠是上帝裁决的福音。
他们也是最早发现该福音没有逻辑终点这一事实的人。
某一天,他们越过了原本服务上帝的转折点。
最终,金钱和美国市场成为他们不断工作的支配性驱动力。
结果是,其宗教作为推动力与正当理由,完美地服务于资本的积累。
它帮助摩门教徒成为北美第一批成功的商业灌溉者。
它让他们远比这个地区的任何先来者更加富裕。
摩门教徒选择了一块此前从未有人尝试灌溉的区域作为他们的避难所——从瓦萨山脉延伸到大盐湖的斜坡。
他们努力收集了一些先期信息,但是他们对水利用的基本原理无知得可怕,同时在此事业中,他们也没有本地或民间传统对其予以指导。
更甚于此的是,在初来乍到时,他们几乎毫无资本。
他们所有的是不负责任的信心,相信上帝既然选择了这片沙漠作为他们的家园,便会见证他们在这里繁荣昌盛。
在其决心中,除了宗教因素,他们的后代指出,还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摩门教的拓荒者们……属于盎格鲁——撒克逊人通过数世纪的斗争而为他们赢得的文明。
他们必须维护这一文明的果实。
荒凉的沙漠必须被征服,但不是以牺牲文明的生命和生活为代价。
不管怎样,他们必须在被征服的沙漠上紧守他们在湿润地区曾经拥有的社会、经济和精神财产。
”1847年7月23日,一个摩门教的委员会犁开了农耕的第一片土地。
他们刚刚走过800英里的路,从爱荷华来到未来的盐湖城。
在近西蒂克里克河的地方,他们已经打好了桩,要种土豆、豆子和玉米。
现在他们准备在这条河上筑坝,开出一条沟壕,穿过犹他硬邦邦的土地,把水引入他们的新田地。
工作的工具颇为原始,这些并不比印第安人的方式强出多少,但它们仅仅是开始。
在古代灌溉国家中,自灌溉集约化中滋生出的统治等级模式往往演进缓慢,需要数个世纪。
在犹他,其组织结构更多是外力形成,但是在获取河流控制的问题上,它同任何祭司与国王掌控的美索不达米亚秩序一样行之有效。
它提供了开发的整体规划,以及在可用技术限制下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它还将社区从水权的个人之争中解放出来。
它允许集中资本启动新的工程,并在工程失败时,为之提供安全保护。
最为重要的是,它宣称它在以上帝的声音言说。
在被兼并成为美国的一个领地,受到来自华盛顿的世俗控制之前,教会统治集团在水问题上寻求一种中央集权政策。
它决定新殖民点的设计与选址,谋求建立一个农业乌托邦:分散的村庄由水路串联起来,为一个仁慈的中心统治,它在很多方面都令人回想起古代的灌溉国家。
它将土地和水分成小块,根据等级权利,分给其信徒,由此,在顶端的那些人被给予最大份额,并被要求宣誓为公共利益“代为保管”它们。
教会坚称所有的水最终都属公有,而非任何一个自主的个体。
以19世纪中叶的美国标准而言,这一观点非常激进。
在一个如此干旱的地区,水源短缺,生存岌岌可危,一个单一的权威必须拥有水配给的司法权,有什么权威比之教会更令人信任呢?
当联邦政府开始对犹他宣称其权威地位之时,教会的高层权威们发现其霸权受到威胁。
因此,他们分散其水系统,将修建运河与水坝的权力移交到地方主教与社区群体的手中。
农民们聚集起来,以其自身在水系统上的劳动形式缴纳什一税,在他们中间,选举出一位水官,监督工程。
在1852年,领地立法机关通过一项法案,规定所有水判决的职责从中央(后被宣布为非法)转移到边缘,即各地的县法院。
所有这一切在其运作上看似是完美的民主,而且在形式意义上,也确然如此。
但是与此同时,它也是将摩门事务控制在教会影响之下,免于联邦政府干涉之手的方式。
1865年法案,它允许灌溉区的组织成为自治实体。
根据该法案,自此,任何一个县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公民可以呈请其县法院允许他们组织并且选举官员,此人将决定在何处修建运河,谁人将估准为之所支付的基于土地或财产的税金。
任何征税都必须得到该地区三分之二选民的同意。
此地区不得出售债券或举债。
最早组织起来的是沙漠灌溉与运河公司,位于约旦河以东的大盐湖县。
到1898年,该州共有41个灌溉区。
参观摩门教总部圣殿广场(Temple square)时,解说员反复强调的一句话:“No other success can compensate for failure in the home!
(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家庭的失败!
)”——这句话是现代摩门教最响亮的口号,也代表了目前摩门教的核心价值。
一致的文化和道德价值可降低交易成本,所以人们经常会选择在同质社会里生活,穿同类型的服装,或参加灌输同种道德规范的宗教仪式。
共济会等兄弟会组织、摩门教徒等宗教教派和牧牛者协会等志愿者团体,都在降低西部边疆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了作用。
除了个人,群体之间也有交易成本。
法律、文化和语言障碍都会增加群体互动的困难。
在西部,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的土地纠纷就是一个例子。
因为平原印第安人一般不具有白人农民耕种和牧牛所需的小面积土地的产权,所以双方几乎不可能通过交易来解决纷争。
血腥的印第安战争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交易成本过高导致无法交易的后果。
试图通过土地创造财富的流动人群,若想完成穿越大平原这一艰难的旅程,就必须填补制度的空白。
他们从圣约瑟夫独立城或任何主要出发点的离开,就意味着抛弃了正式政府体制。
每个队伍都会制定规则,来保护成员免受外来者(主要是印第安人)侵害,解决群体成员内部纠纷,组织渡河、狩猎和同印第安人作战等公共品的生产。
简而言之,这些移民队伍必须组建自己的政府。
1840年至1860年间,30万名移民冒着生命危险穿越了大平原、落基山脉和塞拉山脉,曾数百次尝试建立新制度。
从1841年到1848年,前往加利福尼亚州或俄勒冈州的陆路,平均耗时164天。
因此,他们必须春天出发,才能赶在冬天之前到达目的地。
1850年到1860年间,路况、渡轮和桥梁的改善以及捷径的出现,将旅途时长降为116天。
尽管如此,这一路上仍十分危险和艰难,移民不堪重负。
第一批陆路移民主要是想去俄勒冈州威拉米特山谷获得土地。
1840年以前,来自新英格兰的几名新教传教士带着毛皮商队游历了俄勒冈州。
他们的报告鼓励了小部分移民于1840年向西移动,接着,很快就有大批人涌入西部。
第二批移民主要是1848年涌向加利福尼亚金矿淘金的矿工。
那年春天和夏天,萨特磨坊有黄金的消息不胫而走,到1849年,成千上万的人开始穿越大平原加入了淘金的行列。
第五批移民,则是逃离中西部宗教迫害的摩门教徒。
那些试图穿越大平原的个人和小团队几乎都失败了。
几乎每一支队伍临行前都通过了自己的宪章性协议:我们现于圣约瑟夫聚集。
考虑到接下来的旅程漫长而艰难,为了我们自身的利益,让旅途更安全、方便、愉悦,最重要的是,为了防止不必要的延误,我们需要制定严格的规则和条例,来管理这段旅程:我们将签署这项决议,遵守多数人投票通过的所有规章制度。
法定人数一到(通常规定参会人员为马车队的3—7名成员),便可召开合同会议。
通常情况下,马车队队长有权决定起止时间、行进速度、警卫派驻,以及其他联合生产活动。
混合合同还规定,当足够多成员反对队长的决定时,便可解除队长职务。
拉斐特·泰特残忍地刺伤了一个名叫米勒的马车队分队长。
事情好像是,泰特的哥哥违抗了米勒的指令,没有等到车队队长就继续赶路了……泰特企图逃跑,但很快就被一支15人的队伍抓捕,可他坚称平原上没有法律可以审判他,他只在有组织的地区接受审判。
他的要求马上被驳回,大家很快从附近的马车队挑选出法官、辩护人、检察官和陪审团。
午夜时分,凶手被执以绞刑。
马车队的宪则表明,移民已经认识到临行前需为集体决策建立良好规则的重要性。
他们设计解决争端的司法制度,通过强制裁决,避免破坏性较强的正面冲突,从而维持车队成员之间的和谐。
这种制度与股份公司尤为相关,因为股份公司是由购买同等股份并拥有同等公司产权的成员组成。
一旦渡过密苏里河,共同拥有的财产将可能很难分割,为了避免争议,有必要设立审判法庭,解决分配和公平份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摩门教移民说明了群体的同质性和使命感是如何降低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的。
1846年,由于受到宗教迫害,2 200名摩门教徒被迫离开伊利诺伊州诺伍(Nauvoo),于1847年前往大盐湖谷。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摩门教移民的数量不断增加,到1860年,已经有超过4万人踏上了西进的旅程。
宗教和文化的同质性,以及愿意服从集中组织的纪律性,降低了队伍的监管成本。
摩门教马车队的规模更大,就说明了这一点。
1848年,摩门的移民队伍有566辆马车、3000头牛和大约2000名移民,而一般的非摩门教队伍只有10—20辆马车和50人。
早期的渡轮服务大多由印第安人提供,但白人很快进入了市场。
1847年,摩门教徒迁移到盐湖谷后,就开始在几个重要的河流交叉口提供渡轮服务。
大多数河流交叉路口都存在竞争,如果收费太高,别人就会开出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移民也会选择自己建造木筏。
当印第安人在沃尔夫克里克(Wolf Creek)的渡轮要价上涨到5美元时,这些移民已经能在两天内建好四座桥了。
摩门教徒在盐湖谷安定后,便充分利用各种贸易机会。
他们种植蔬菜、提供短期住房,并将役畜卖给在山谷稍作休息的马车队。
这种贸易帮助艰苦奋斗的摩门教徒站稳了脚跟,也为移民提供了急需的补给。
仅1849年,至少有1万名移民前往摩门教定居的地方开展贸易。
这些教徒还会派拾荒者到马车队经过的路上拾捡车队丢弃的货物,从而更快地增加了贸易供给。
摩门教徒于1847年夏天到达盐湖谷,1848年,他们需要灌溉的农作物面积达5 000英亩,1865年达15万英亩。
摩门教徒之间的凝聚力和等级结构,有助于解决交易成本问题:大家共同建造水坝和沟渠,并将用水权与土地的使用权相关联。
他们任命一个公共机构来监督餐饮、工业和农业用水的分配……如果某家庭需要用水(或额外的水)灌溉农场和花园,主教会安排人调查,并组建工作小组。
每个教徒都必须根据需灌溉的土地面积提供相应的劳动。
项目完成后,负责管理水的人员将按照教徒的劳动量分配水资源。
负责修复水渠的劳动力也以同样的方式处理,他们需完成做礼拜或祭司会议时分配的任务。
灌溉以集体方式开展,以实现规模经济,但土地却实行私有制,以保持生产积极性。
摩门教徒在早期就已经实验过更广义的集体所有制。
1831年,他们采用《祝圣及管理法》(Law of Consecration and Stewardships)治理教会内部的产权问题。
这条法规规定所有产权都要奉献给教会,尽管其中大部分产权最终又重新分配给原主作为管理员。
但是,此法规要求各家庭在满足其每年“基本需要”之后的盈余部分必须充公。
1834年,该法停止实施,私有产权——由于要求从收入课税——成为所有权最重要的形式。
尽管有这样和那样对摩门教信仰与事业进行的攻讦,摩门教徒移民仍然在美国历史上造就了一个经济上最稳定和最成功的宗教团体,并使人们从这一事件中以小见大,看到了以美国西部为象征的理想的革命性诞生以及人们对这一理想的普遍追求。
1880年,犹他州改变其法律,第一次允许水资源私人所有权的存在。
摩门教社群主义的一个关键因素由此被破坏了。
联邦政府涉足地方事务,给予非摩门居住者权力的持续威胁,是造成这一改变的原因之一。
合法授予个人水权是防止不测之事的措施,也可对新来者进行可能的水资源再分配。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看到这一法案的另一重意义,即摩门教向美国的经济文化及其自由企业制度主流的融合。
这一融合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另一种来自新兴的农业与工业资本家阶级对霸权的诉求。
只要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受挑战,他们便不会插手教会事务。
1890年,教会无法重建其曾有的制度性控制力,以便将该州提升到更高的平台。
它已然耗尽其所有可用的水控制策略。
也许,如果彼处有一条像尼罗河或者幼发拉底河那样便于运用的大河,如果联邦政府和市场没有用金钱与压力束缚它的手脚,摩门教的宗教统治集团将会演化成为一个古代农业国家的现代独特形式。
但是否会如此,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摩门教大屠杀发生在1957年9月11日 这一天移民被骗出来投降 交出武器后被屠杀 140名西拓移民被摩门兵团围了五天 最后弹尽粮绝被骗出来 说交出牲畜给印第安人可获保护 拓民马队140人中 约三分之二为妇女与儿童 移民用马车围出一个城堡坚持了五天 期间不断有摩门教群众和武装赶来增援 移民陷入的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最后印笫安人都撤了 不能忽略的是 正是因为有支援 暴徒才能一直围住新移民五天屠杀平民的暴徒是纳府正规军 得到摩门教一个教头和议会的全面背书 但是大教头杨百翰是否参与并无证据 成为无头悬案
那个教区都有罪暴徒伪装成印笫安人 和皮尤特人一起 皮尤特最后得到移民的900头牛与马匹死者衣物被扒光 杨百翰知道后压下此事
大屠杀发生的原因我自己总结 大概有几点:1.被迫害心理的逆反与误解 2.联邦与犹他处于战争边缘 3.杨百翰及摩门教士长期对外敌对政策的发酵杨百翰确实发布了禁令 禁止驿站为移民补给 禁止移民过境 所以有比较明显的示威报复型屠杀嫌疑而且老杨有过鼓励印笫安人杀非法踏入犹他领地移民的黑历史
杨不是最激进的 最激进的流派是不愿意向联邦妥协放弃多妻制的 就是搞屠杀这个人
剧中肖肖尼人大体上还是和平的部落 儿子红羽毛可能暗指肖肖尼人中最后转化为科曼奇暴徒的那部分族人 片中还是有惯常的美化原住民的文明形态痕迹 片中肖肖尼中的好战派黑吃黑 抢了派尤特人抢来的摩门女奴 居然任由白人在部落里横着走 要知道未转化的原住民对俘虏的杀戮和奴役是正常文化理解 哪有让白人抬杠的道理 打不死她
“印奸” 原住民部落各自为阵 互相合作与仇视屠杀 有些敌对部落就和白人一起抓捕暴动部落 The Fancher party provides a window into travel and travelers on overland trails in the 1850s. A close look at the train reveals that most emigrants went west in extended clans linked by complicated relations of blood and marriage. Though its wealth made it exceptional, the company’s composition reveals distinct trends in overland emigration. The gold rush trains of 1849 and 1850 were almost exclusively male, but of its roughly 140 members, 70 women and children of the Fancher train can be identified by name, including some 50 children age sixteen or under. The 40 unidentified members were probably largely male, but easily two-thirds of the train was composed of women and children. Although long caricatured as a horde of faceless ruffians, the party’s large number of women and children casts doubt on folklore that pictures its journey west as a drunken and murderous rampage.领队Fanchers是个表演艺术家 从事农业种植与牛羊畜牧1846年Fanchers其实已经到奥塞奇河边定居 为了更好的生活 整个家族携家带口继续冒险赶牛人在那个夏天追逐加州梦想 共有七万头野牛运往加利福尼亚 Fanchers家原来就是牧牛人原来最凶险的不是红番 和白人流氓强盗 也不是自然 而是摩门暴徒军民一个阿肯色参议员带上了他年轻的妻子和才出生的孩子向南山隘口进发 没有带上女儿 女儿得以幸免‘John T. Baker是一个白人与原住民混血的农场主 有一个种植园 有一个旅店 娶了一个原住民老婆 临走时想劝家庭的原住民部落一起西进 族长拒绝了没有摩门教区民众的支持 纳府部队不太可能围困移民车队五天教区提供的补给教区提供了人员补充教区议会通过的伪装成原住民 并集合派尤特人去抢劫杀人同行的还有传教士
这一拨西拓移民共有250人出发 部份人选择了新墨西哥州 Fanchers这140人选择了经犹他领地阿肯色人西进路上 要路过阿肯色河 可能被原住民敲诈 据说牛吃了别人的草 曾有过500名原民围攻索要赔偿 后来被枪吓跑被屠杀的这批移民是全副武装 夜晚原住民来偷牛 被John T. Baker追了回来 交且打回原住民大本营 俘虏了酋长 可见这支西进队伍的战斗力移民路上自然的凶险无处不在 一个父亲被毒蜘蛛咬死 孤儿寡妇继续西进 没想到遇上了摩门教先知剧中那个西进队伍里的摩门教夫妻可能有原型 原型可能是一对新婚夫妇 新娘到过犹他领地 当过老师 尊敬杨百翰 This country is no place for me; the darkness is so thick I can literally feel it.剧中是改编为联邦军官写信一个有男人的女性跑去给摩门教友做老婆 原配跑来把摩门奸夫崩了 于是这个女人身无分文前往犹他这桩情杀刺激了犹他教区的民众 产生了被迫害的应激反应这批140人的移民队伍成为杨百翰和联邦斗争的牺牲品杨百翰主张人民凌驾于联邦法律之上:如果政府任命的人冒险进入摩门教定居点,我不能对他们的安全负责,统治者必须意识到,他们真正的安全是基于他们自己正确的官方和私人的行为,唯这样才能确保对好人的保护和尊重。
剧里基本属实 摩门暴徒杀人劫财后 表揣自己表里 根本不埋葬死者 一些遗体被原住民扒得光溜溜 最后简单挖了个坑丢了一些尸体进去 盖上薄土 狼轻易就翻出来了 剧中幸存的摩门新妇 是真实人物 亲眼目睹尸体遍地也是历史事实 屠杀也不全是枪杀 采用了原住民的方式 许多妇孺是被砸死和割喉 剧中幸存那个摩门妇女 证明移民车队是被欺骗的 摩门暴徒攻不下车队 但考虑到粮食弹药补给不足 在得到安全承诺后 移民最终接受了投降条件 摩门这边是围攻几天攻不下来 虽然补给充足但拖长了也不是办法 降低人员伤亡 想出了诈骗这招 队长出马给出安全承诺至少有一个参与者拒绝屠杀 被纳府军锁起来了 有点路西法效应的意思了参与者头子最后被判处死刑 但是背后的元凶地区教头 议会成员 教会成员 纳府军屠杀参与者 都没有受到追责 杨百翰也并没有受到问责
旧约里 索多玛没有义人 但随着新约时代的到来 犹太教中的异端们将宗教的内核变换为救赎 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和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组织团体一样 摩门教历史上也曾有过污点与罪恶 杨百翰在草地大屠杀后废除了一夫多妻 在今天 主流已经不再实行一夫多妻 摩门教在今天是一个和平的宗教 杨百翰大学据说对平民很友好最后 浧清一下异端与邪教的区别 区别于原国教 或者占据主流地位教派的宗教流派 称为异端 而邪教则是世俗定义 逻辑上是无法以教义鉴定邪教的 只能以是否违反世俗律法来界定 所以邪教在北美这片异端多达数千个的土地上 不是一个宗教意义和法律意义上的概念 FBI介入的依据是以是否违反世俗法律为标准 如非法监禁人身自由 非法持有枪支及其它违禁品 性侵等 宗教自由立国的北美 没有法律意义上的邪教 逻辑上没有宗教意义上的邪教 言论自由的北美 也并不公开当面称呼邪教 背着人调侃是常见的 这应该是得益于第一修正案 这是北美政教分离文明与另一个政教合一的世俗文明的根本区别之一只要你不犯法 随便你怎么跳大神 最多也就是个异端 反正整个北美再洗礼都是大异端
引用来源及参考书籍:帝国之河:水、干旱与美国西部的成长 (唐纳德·沃斯特) Blood of the Prophets:Brigham Young and the Massacre at Mountain Meadows (Will Bagley)摩尔门经走进神秘的殿堂:摩门教(蒋栋元)图片来源:观影观剧时自己截图
年前观影读书及随聊分享 直接复制懒得整理了 就酱
驯荒记240126有大叔有少年有萝莉有异域风情的美女有蛮荒的风光一般这样的剧都挺好看的结伴而行是为了奔赴文明野蛮之地就留给上帝去察觉吧但我想说的是看了那么多美剧也不敢轻言自己很懂灯塔国我连英伦腔都说不利索文明与野蛮的交锋以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为背景,再现了19世纪中叶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扩张。
剧中的人物形象丰富——赏金猎人、宗教信徒、原住民部落、拓荒者——共同勾勒出一个野蛮与文明交织的世界。
在追求新生活的旅途中,剧集展现了人性在荒野中的挣扎与复杂。
剧中揭示了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的真实图景:随着铁路扩张和领土争夺,拓荒者将枪支、宗教和商业文明带入原住民的土地。
剧中角色在生存中展开的冲突,正是当时西进运动中暴力侵占与文化毁灭的缩影。
文明的扩张,不仅让拓荒者深陷血腥争斗,也让原住民的家园付诸一炬。
作为一部西部剧,《驯荒记》不仅是视觉与情感的震撼,更是一部历史的反思录。
它提醒观众,“蛮荒”与“文明”的界限或许并不清晰,而拓荒者的壮丽冒险背后,往往隐藏着毁灭与代价。
这是一部剖析人类历史复杂性的佳作。
《驯荒记》。
6分。
彼得·博格导演,泰勒·克奇、贝蒂·吉尔平主演作品。
作为一个西部片迷,《驯荒记》在我的标准看来只能算及格,一是因为故事本身不够激烈,虽然有多线并进,但遗憾最后并未形成大冲突;二是画面过于阴暗晦涩,西部的冬季固然寒冷,但毕竟不是西伯利亚,画面太阴暗。
但女主贝蒂·吉尔平确实曾经在《狩猎》一片中深得我爱。
本剧中她饰演的少妇莎拉则显得过于圣母,作为一名通缉犯,带着腿有疾的儿子逃亡荒野,谎称去寻找孩子的父亲,被赏金猎人追杀在所难免。
但她逃亡的过程中反复圣母心发作,确实令人厌恶,以至于终于中了圈套,被掳去遭到侵犯。
这给泰勒·克奇饰演的男主里德带来了必然的灾害,他在树林里目睹了摩门教徒煽动印第安人一起屠杀美国商队的全过程,又被迫救了莎拉母子,一路被追杀,以至于终于动情,在反复营救莎拉的过程中中枪而亡。
里德确实很帅,即便在泥泞的荒漠中,依然无法掩饰自己的帅。
遗憾的是,摩门教与美国军队以及印第安人的对决不够精彩,完全是一番凶蛮操作。
而这一过程,里德几乎完全没有参与。
我愿称它为开年最佳!
这部美剧把我看得直冒冷汗说真的,我本来不想熬夜的...可昨晚刚看完第一集《驯荒记》就控制不住自己了,一口气看到凌晨三点。
今天顶着两个熊猫眼上班,哈哈。
这剧真的绝了!
怎么说呢,就像是你以为在看西部片,结果给你整了个"荒野求生"现场直播。
第一集开头那场面,我都傻眼了,差点以为自己点错了片。
说到这儿,我得先跟胆小的朋友们打个预防针:这剧有点上头,血腥场面挺多。
我记得我室友(一个平时玩恐怖游戏都面不改色的主)看到一半直接说"卧槽",然后默默去倒了杯水冷静一下...不过仔细想想,人家也没刻意渲染,就是生活原本的样子。
毕竟是1860年代的美国荒野嘛,那会儿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哪有时间讲什么风花雪月。
讲真,最让我惊艳的是那个男主,泰勒·基奇。
这哥们儿... emmm... 怎么说呢,就是帅得特别野性?
浑身是泥的样子反而比那些偶像剧男主帅多了。
你看他那眼神,感觉就跟真的在荒野求生似的,绝对不是在片场演戏。
啊对了,还有个贝蒂·吉尔平,演技也太绝了吧!
感觉她那个角色特别真实,又倔强又脆弱的,看得我老想抱抱她(不是)。
拍摄手法我可能说不太专业,但就是特别带感。
那个荒野的感觉,风沙漫天的,感觉看久了都觉得自己嘴里有沙子。
我甚至觉得制作组是不是真把演员扔荒野里拍的?
不然怎么可能拍得这么真实。
不过说实话,我觉得最牛的是剧情节奏。
现在美剧动不动就整十几集,前四集光铺垫,看得人都困了。
这部倒好,六集,干净利落,看得我是一气呵成。
虽然中间有几个情节我也没太看懂(可能我理解力有限?
),但完全不影响我追剧的热情。
对了对了,提醒大家一定要开字幕!
我第一集不开字幕看的,愣是没听懂他们在说啥,还以为是我英语太差了。
后来开了字幕才发现,这环境音效也太真实了,连说话都带着风沙声。
说到最后,我觉得这剧最厉害的地方,就是让我有种"幸福感"?
就是那种"还好我生在现代"的感觉,哈哈哈。
看完特别想抱抱我的床,再也不想体验什么荒野求生了...总之吧,这剧绝对值得一看!
我觉得网上打高分的都没有水分。
就是看之前记得准备点零食,因为真的会看得停不下来。
有没有已经看过的小伙伴?
咱们评论区聊聊呗!
我觉得那个结局还挺有意思的,就是不知道你们怎么看...
故事简介:1857 年,萨拉带着儿子德文远赴的蛮荒的犹他领地克鲁克斯泉寻夫。
其途中倍受波折:遭遇摩门教军队袭击、赏金猎人纠缠以及印第安部落之乱等。
各方人物命运交织,绘就一张西部群英逐鹿图。
观者吐槽中:本剧在宣发时就以宏大的架构与复杂的叙事著称,观者期待又一《1923》蛮荒之地的盛世。
剧集主题深植于 19 世纪美国西部拓荒时期的历史土壤,试图展现不同群体——先驱者、摩门教徒、印第安原住民以及军队之间的利益纠葛与价值碰撞,挖掘在那片荒蛮之地上,生存欲望与道德良知、信仰坚守与现实利益的激烈对抗。
特技与美术紧密配合,为影片打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
战斗场面枪炮硝烟、爆炸火光等元素增强了战斗的紧张感与残酷性。
此外,本剧在画面构图、色彩搭配上独具匠心,以广袤荒芜的大地、冷峻的山脉为背景,凸显出人物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渺小与挣扎,强化了主题表达。
音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其旋律贴合剧情节奏,在紧张的冲突场景中,激昂的配乐如战鼓擂动,激发观者的情绪;在温情或静谧时刻,舒缓的音符悄然流淌,烘托出细腻的情感氛围,使观者更易与角色共情。
可惜的是,本剧导演多线程叙事:包括萨拉一家的寻亲、不同势力间的军事冲突、原住民的抗争等,虽丰富了故事层次,却因缺乏紧密的逻辑串联,导致节奏拖沓、情节分散。
例如,在各集剧情推进中,频繁切换的场景与人物故事线,打断了观者情感的连续积累,使整体叙事连贯性受损。
除叙事混乱外,主题挖掘虽有深度但呈现较浅,未能深入剖析历史事件背后的根源与影响,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展示。
对于追求简洁明了叙事与深刻主题升华的观者而言,可能会感到失望。
总体而言,这部剧适合对西部历史题材有浓厚兴趣、愿意耐心梳理复杂剧情线索、钟情于欣赏宏大场面与细节还原的观者。
注:本片视频素材来自imdb 官方预告视频和海报
前五集还挺不错的,最后一集扯蛋了,太刻意了不说,净瞎煽情,感觉像突然变主旋律电影了,男主的结局非要这么安排吗,女主和男主之间也是暧昧,亲了又走,走了又回来救,然后牺牲,对,就是牺牲,也谈不上壮烈,就这么完了,有本事再活下来大团圆啊,还有一些地方安排的也太刻意,反正我是前面看的还挺带劲,最后一集属实无奈了,就这样吧,顶多也就值3.5分
血腥暴力,奸淫掳掠,全员恶人。
荒野难驯,只能奋力搏生存。
今天要聊的就是这部网飞开年大戏《驯荒记》。
《驯荒记》American PrimevalNetflix / 2024.1.901100多年前,杨百翰为躲避主流基督教社会的排挤率领一批基督新教摩门教的信徒来到美国犹他州,在此开荒建城,创建了现在的盐湖城。
此时也正值美国南北内战的前期。
《驯荒记》的故事正是设定在这段真实的历史基础上。
剧情围绕一对母子前往犹他找寻分隔多年的丈夫的过程展开。
剧集开头,这对母子正在圣约瑟夫修建中的简易车站焦急的等待着接头人。
本已做好在怀俄明州的布里杰堡和向导会合的母子二人。
因为迟到的原因,向导已先行离开,错过了继续赶路的机会。
就这样母子二人不得不在布里杰堡逗留并找寻新的向导。
本以为同类聚集的地方越安全的母子,前脚刚到,后脚血腥相杀大场面便接踵而至。
在首领极力劝说改期无果后,首领随即欲为母子二人引荐一名新向导里德:一个在印第安部落长大并对这片土地最了解的荒野孤胆侠。
不料,却被里德拒绝了。
但幸运的是,这时恰巧有一伙车队路经此地,母子二人别无选择的跟随车队上了路。
好景不长,在路过一片由摩门教徒管理的草原时,与对方发生了冲突,车队几乎全军覆没,男人被屠杀,女人沦为泄欲工具。
这场冲突后面被美国军方称为“山地草场屠杀事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事件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在这危难之际,母子二人头戴主角光环,在回心转意的里德的帮助下,暂时脱离了险境,还收获了一名印第安族少女跟班。
此后主线剧情在四人的艰难跋涉中推进。
02观感上乘,逻辑欠缺剧中女主因杀了人被迫带着坡脚儿子远赴千里寻找丈夫庇护,身为通缉犯,一路张扬毫无遮掩隐藏,这个设定未免是太过随意。
并且一路哭哭啼啼、慌慌张张的傻白甜形象实在很难让观众把她和杀人犯联想在一块。
以至于在赏金猎人出来后,探长本人也只有一脸诧异。
似乎是强硬塞进去的剧情桥段。
另外,到了最后一集就差一公里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女主又开了个小心思,这时还能为了避嫌,冒险与保镖分开。
以至于里德被杀。
不得不怀疑这是为了最后的煽情勉为其难的安排。
探长看来,这部剧除了剧情安排的逻辑不够严谨外,其他方面确实硬核,真实的历史背景,毫无掩饰的血腥暴力观感。
只有丛林法则,没有太多刻意的美化。
这种真实感足够拿来下饭开刷了。
资源名称:驯荒记 American Primeval (2025)资源简介:荒野难驯,只能奋力搏生存。
https://pan.quark.cn/s/7674b292d53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uto_DUD9v0yFg2gPzHdOA?pwd=dcxm
女主简直是令人无语到看不下去,圣母心总是出现的在一些奇怪的时候,不适合我。
女主简直是令人无语到看不下去,圣母心总是出现的在一些奇怪的时候,不适合我。
女主简直是令人无语到看不下去,圣母心总是出现的在一些奇怪的时候,不适合我。
女主简直是令人无语到看不下去,圣母心总是出现的在一些奇怪的时候,不适合我
看似丰富,强大的个体,在你认为他们都能突破重围解决困境时,他们偏要一个个死给你看。
这是南北战争前夕,没有什么不可能,也没有什么是可能,每个人都是尘埃。
比某些聪明绝顶,舌战群雄,一个打十个的强多了。
真实的过去,其实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里累积的,哪有那么多大获全胜丰富多彩惊心动魄的故事,百分之九十都如剧里一般。
有多少麻烦都是女主自己惹出来的
看了三集,有点混乱,多条线主次有点迷
这就是美帝人民向往的历史啊,蛮荒、开拓者、抢夺地盘。所以,这一波开拓者才应该是美国的纯血“红脖子”啊。“一个女人,带着孩子,还有另外一个女人”这信息也太笼统了,这就是口口相传的误会啊,到处带人找,还有悬赏令,才造就了一连串的故事。信息同步很重要!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看了第 1 集,感觉当代西部片第一人奇云高士拿老师的《地平线》如果剪成剧集会比这个剧好看。第 2 集,制作上的粗糙开始暴露了,同一场戏不同镜头调色都不接……但西部的那种残酷和生机也开始呈现出来了。第 3 集随着女主开始觉醒,故事有意思了。西部是一个文明与莽荒的试炼场,达尔文丛林构成了自己的规则。那些活下来的人,构建了后来的美国。6 集全看完了,西部片+公路片+大女主叙事+少数族裔支线,当代好莱坞的主流叙事大集合。有《荒野猎人》的蛮荒求生,也有《地平线》的当代西部叙事反思,也有网飞的精打细算。
旧瓶装陈酒,毫无必要的一部剧集。和《地狱之轮》相比就像一出西部世界的布景。
这片儿立意就有问题,你到人家家里去大肆杀戮抢夺,还怪别人家里蛮荒。都是站在美帝角度去看,印第安原住民就不该那么老实,热情好客的,都被白人坑了。白天躲远远的,晚上给丫下毒,偷袭才是正道。女主还舔着脸去加州呢,加州根本就不是你美帝的好不好。这篇背景要放在欧洲大陆就真实了
残酷的西部,壮美的西部,历史的西部,坚韧的西部
尘归尘,土归土,快意恩仇,西部爽剧。
女主是又要又立啊。这编剧怎么想的啊…完全不符合逻辑。已经这么绝境的情况下 一直要节外生枝,儿子重要还是你的圣母心重要,弃剧了,太不符合常理了………..
圣母途径之地尸横遍野。
被剥头皮的居然是戴恩德哈恩差点没认出来
故事发生在西进运动末期、南北战争前的大西部,摩门教领主为开辟一方教民的“锡安”圣地,与深入腹地的政府军、生长于斯的印第安人、立于河口的驿堡居民有各种摩擦,终于不惜组团戴上面罩袭击了一支通过的旅团,苟活下来的寥寥数人里有背负命案独自带儿子穿越荒漠去见丈夫的女人、一个杀了强暴自己父亲的哑巴印第安女孩、一对被拆散的即将新婚的摩门教男女。为了灭口以防军队找到口实大举侵入,摩门教众对幸存者展开疯狂追逐。同时女人还遭到赏金猎人的跟踪。而护送女人、男孩、哑女一行的独行客则有自己的沉重过往。就这样在冰雪与黄沙共舞的荒野,各种势力展开一场仿若低配《荒野猎人》版《冰血暴》的生存杀戮故事。前期几条线索的组织还是可圈可点,遗憾最后的调度没能让爆点聚于一处(本来期待几波人因不同动机最终在驿堡展开大火拼),格局也不够。
哇哇哇,不好意思,有点尴尬(*ᴗ͈ˬᴗ͈)ꕤ*.゚
这种剧看多了真的会降智 😁
哈哈好恨自己有一旦看剧坚持看完的坏习惯呀,被这剧浪费了我几天的生命。根据mountain meadow massacre 改编,跟一锅乱炖似的,导演啥都想加进去,但没加明白,没拍出导演想要的宏大叙事下个人悲怆命运的感觉。无脑傻白甜悲催的女主遇到了保护她的男主,男主金刚不死之身比美国队长都能打,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堆杀一堆的,反正就是很难死,一路护送母子二人最后俩人必须得对彼此动心不然对不起这一路的风雪,要是最后男主没死的话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就这故事能套进几百部三流电影电视剧里。但是看白人杀美洲原住民的部分是真恨的牙根儿疼,最坏是白人
那个老白男军哥一直在写日记,什么你一旦踏入这片土地,你就会迷失。和平会消失,善良的人会慢慢消失,心会变的坚硬巴拉巴拉的这大概就是导演想表达的在我看来这跟他们跟羊搞过还要说羊是魅魔,是恶魔化身引诱他们犯错一样恶心最后还要把羊杀了吃肉都那么多年了,白男还搞这种恶心人的情非得已,来企图获得内心的救赎就跟素食者群体一样,既要又要,通过素食来对抗罐头加工厂,也只有西方搞出来这么一堆畸形的病态群体在我看来和白男一样,我们这边也有素食,是和尚的修行,为了不杀生,但是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这是违背本能的,一般人谁会出家,无非看破红尘,无非素食这种手段的惩罚自己,鞭策自己就说那么多,看个剧可把我恶心坏了最后还要硬把男主给嘎了,我只能说,男主是整部剧最佳小丑
不错,犹其战斗场面。男主挂掉美中不足,看样子没有第二季了。摩门教真是岳不群
百里公益行活动
女主太作了。
生命的渺小在美国拓荒时代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