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结束了。
首先想表达一下我对王冠剧集的喜爱,一路追来的,正如不知道我从哪儿看来导演说的——这是一首写给女王的情诗。
在我看来,这还可以是一首写给戴安娜王妃的情诗。
而不是(敲黑板,而不是,写给查尔斯和卡米拉、威廉和凯特的情诗,之所以在这里提到他们四个,主要是因为在这最后一部剧集里他们四个的情节简直无聊至极、毫无必要、观感极差,让我在观看这一部的过程中忍无可忍只要看到有他们四个两两出现就疯狂快进。
真的太枯燥乏味了,丝毫无法唤起别人对他们的共情,特指剧中的查尔斯和卡米拉,相比起他俩威廉和凯特出场的画面也只不过是小孩过家家。
或许是因为现实中他俩的感情真的就是这样吧,又或许是迫于压力向现任英王低头,但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极力刻画查尔斯与卡米拉的婚外情与戴妃之死毫无关联、刻画他俩忏悔、刻画他俩真爱至上,在我看来都毫无说服力,显得过于矫情,过分突显查尔斯的现代、过分强调卡米拉的啥“英勇”,啥识大体,没事儿吧?
可以以相对客观的视角去刻画戴妃的情感历程,没有必要将她刻画成完美无缺之人,但是!
但是把戴安娜刻画成一个,至死都爱着查尔斯的恋爱脑?
真的?
反正不管现实如何,感情上没办法接受,我宁愿相信戴妃在去世前都已经完全厌弃查尔斯了,更不可能愿意为他俩奉上祝福。
对查尔斯和卡米拉的“洗白”用力过猛了,让人不能直视。
至于威廉和凯特,我能从中体会出导演乃至民众都认为威廉是天选女王衣钵的真正继承人,可是,两个人的情感历程更像是一场被人精心摆布的局,但是局吧,还想突显他俩是真爱,很割裂,导致他俩的感情在剧中显得的确是比较体面,可也平淡如水,看不下去倒也不是因为反感,就是无聊。
说到这里。
我眼中这部剧所有的缺点就到这里了。
除却那两对的情节突兀以外,到处都是细腻柔软的情感缅怀。
特别是,这可是最后一季耶?
不应该将大多数视角重新放在女王身上吗?
或者放在其他视角与英国王室有关的芸芸众生身上?
大谈特谈那两对干嘛啊??
(又抱怨多了。
这一季里,最令我感动的就是玛格丽特公主与莉莉贝特、女王视察宫廷头衔以及最后的告别。
再回顾王冠的前五部剧集,我最终确定了,这套剧集令我感动的地方,不仅是女王舍弃自我承担王冠的一生,还有其他的与这至高无上王冠产生联系的“普通人”的一生,或许他们比起在这个时代里沉浮起落的我们来说也并不普通,但在时间的洪流面前,头衔高到女王、公主、首相,低到宫廷侍从、普通士兵、文员,所有的生命,都有其职责,有值得其一生缅怀的绚烂,也有可耻的过去和悲伤的遗憾,但,时间会见证人们存在过的痕迹,并一视同仁地将其抹去。
但侥幸流传下来的故事,如果通过摄影机活了过来,将是一种怎样的美好。
最后一集的结尾,女王路过王冠和权杖,她走了,王冠和权杖依然会在原地,悄悄凝视着每一代将其执起的人。
所以这不仅是给女王的情诗,给戴妃的情诗,也是给每一个愿意窥探那个世界的人的情诗。
但绝对不是给查尔斯和卡米拉的情诗(指指点点
幸好戴安娜死了,不然早晚像哈利夫妇一样败光好感,都是能蠢事做绝的人,不愧是母子对威廉,哈里来说,戴安娜的离去是痛苦,对查尔斯又何尝不是,绝不会是一些人口中的解脱若没有戴安娜的离去,他和卡米拉根本不用等那么久,早就拉快进度,估计没几年就结婚了玛格丽特这一集真残忍,第二季后的玛格丽特,一季比一季悲惨了,那个风华正茂,熠熠生辉,乔治六世捧在手心的小公主,最后也只能老态毕现,坐在轮椅口齿不清的玛格丽特,躺在床上,交代着葬礼的事,相信伊丽莎白心里刀割,但她下一句话,把我和女王都逗笑了,确定他们关上棺材的时候,我是真的死了恐怕父母,爱人,子女,都没有玛格丽特了解这位至高无上的女王原本是怎样的一个人恐怕不行了,但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无论如何我的玛格丽特,潸然泪下莉莉贝特的无奈和痛苦,大概需要等每一位继任者登上王座,头戴王冠才能理解,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同身受当自己也到了排练葬礼之时,打开尘封多年的录像机,看着孩童时期的自己与早已离去的父母,妹妹,看着父亲葬礼队伍,情不自禁想靠近父亲,抚摸父亲的灵柩,那一刻,她只是一位思念父母的女儿
我挺喜欢这部电视剧的,从第一季看到最后一季,在这个剧里浏览了一遍英国近代史。
这部剧陪了我很久,虽然不能否认最后一季的质量不如前几季,但我还是要给它打高分,算是感情分吧。
我在英国生活了好多年,22年jubilee时我们学校还选了人去参加parade,我好多朋友都去了,我导师也去了,在游行队伍里扮演一朵大花,本来我也可以去的,但是我当时太忙了没空去排练。
jubilee当天我站在路边看parade,其实是去看我同学还有我导,但是确实被英国群众的高昂情绪感染了,他们真的很爱女王奶奶啊。
去年九月女王奶奶去世了,我的室友哭得特别特别伤心,那天我们一起看the crown,不知道为什么我也留下了眼泪。
说回这一季吧,最后几集觉得哈里挺可怜的,他的叛逆和无法适应皇室生活在年少时就已初见端倪,但在他的问题上,他父母的责任最大,应该说他父亲的责任最大。
一个小朋友失去了妈妈后他老爹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怎么才能跟拆散他父母的女人结婚,这小孩能教好吗?
哈里是逐渐被推到现在的地步的。
最后一集女王问威廉和哈里对父亲再婚的意见,威廉已经接受现实了:随便吧,你们爱谁谁;但哈里是完全无法接受的,他由始至终都无法接受他父亲的那点破事。
所以现在查尔斯也永远失去这个儿子了,但他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小儿子和他离心是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的呢?
查尔斯真的是一个极度自私的父亲,连父亲的角色都做不好如何做国王呢?
一国之君就是全国人民的大家长,他一直是一个将自己的个人需求凌驾于自己的身份的需求之上的人,这样的人幸好他只是个没有实权的国王,不然他会成为十足的昏君。
他就像他的大伯爷一样(怪不得他和他大伯爷会处得来,两个人本质上都一样,只顾自己爽,哪管其他人去死),只不过时代变了,他生活在一个更宽容的时代,所以他能和卡米拉结婚还能即位。
但在我看来他还不如爱德华八世,起码爱德华八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自由和爱情就果断放弃王位,但查尔斯是典型既要又要的代表,明知道自己因为和卡米拉那点破事民望有多低,居然还妄想女王会提早退位传给他?
总之威廉和哈里真的好惨,真难想象他们看着查尔斯和卡米拉结婚时是什么心情……
你想得到荣誉吗?
但是在得到之前,你必须知道,有人曾说过,在荣誉的高处一无所有。
风笛声响起,是她亲自选定的,自己的葬礼曲目。
她似乎看到象征王权的加冕珠宝,下面是王室的旗帜,而最下面,是她自己的棺椁。
她在圣乔治教堂的祭坛上看到了身穿军服的自己,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女王。
而青年和中年的自己穿着丧服,跟在一身盛装的她身后,她知道她们也来了,但她并没有回头看一眼。
这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她儿子,也是她的继承人,威尔士亲王的第二次婚礼刚刚举行完毕。
她从后殿缓缓走向教堂的正门,在高大的哥特式拱券下,她的身影矮小但坚定。
她穿过气派而庄严的长长廊道,一只看不见的手打开了教堂沉重的木门,她走出去,消失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中。
这是美剧《王冠》的最后一幕。
从这部剧的第五季开始,它的豆瓣评分便从前四季高得惊人的每季超过九分的“神作”水平,降低到了八分这个仅仅是“优秀”的水平。
打低分的原因各式各样,有人讨厌剧作中戴安娜王妃的戏份太多,有人认为编剧刻意淡化了戴安娜王妃取得的各项成就,有人认为第六季的剧情在英国王室的“温和警告”下有意美化了现任英国国王查理三世和他的王后卡米拉。
但最突出的原因恐怕是,在这部剧的忠实观众眼里,《王冠》变了,变得不再是史诗了。
只是我要问,《王冠》必须是史诗吗?
它一开始就准备拍成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正剧”,就像豆瓣评分最高的几部国产历史剧一样吗?
不管其他人的看法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我当然承认《王冠》的创作团队的格局和野心,他们在各方面都力图做出“史诗感”,无论灯光、摄影、布景还是服装道具。
可是我们似乎都忽略了一点,这部戏的真正意义在于,让我们了解一群似乎身处云端,离我们很远很远的人的生活和悲喜,并且让我们对他们产生理解和共情。
从这个角度说,它和曾经的热播英剧《唐顿庄园》在主题思想上没有本质的区别。
那为什么唐顿编剧让衣香鬓影和贵族“八卦”身处舞台中央,却让历史风云作为背景隐于幕后,这样的处理得到了大多数拥趸的认同,而《王冠》却要面临主要观众群的责难甚至抛弃呢?
也许我的这个答案会让很多人感到被冒犯,但我必须直言不讳地表明,这是因为,它们面对了两套评价体系——唐家屯的一家人面对的是一群乐于见到华服美饰的女性观众,或者品味类似女性群体的观众;而《王冠》里的英国王室家族,面对的是一群将价值观建立在男权主义体系上的观众,哪怕他们,或者她们,代表了相当大部分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或者与这个群体产生了身份认同的人群的,价值品味。
所以,当这群人看到《王冠》不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史诗”的时候,他们感到失望,他们内心深处那个高傲的自我被深深地冒犯和刺痛了。
一直以来,关心历史和政治似乎是男性的特权,所以在男权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也就当然地以此为荣。
而《唐顿庄园》?
对不起,因为奢华的服饰和场面追剧,那是女人干的事儿,或者说得刻薄一点,是一件“娘娘腔”的事儿,它不但不酷,甚至显得完全不理性也不高级。
所以我们看到,无论在国外或者国内的有影视剧评分功能的网络平台上,能得高分的剧,代表的基本上就是男权语境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品味。
令人不安的是,这个标准似乎正在被更多试图获得身份认同或者证明自己拥有“好品味”的人认可和接受,以一种越来越本能和非理智的方式。
在女权主义思潮越来越强大的今天,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也知道,喜欢类似唐顿的剧集和电影完全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喜欢宏大叙事的历史剧,也只是代表了你的个人品味,它无法科学地证明你酷,也并不会使你高人一等。
更何况,用单一的评价标准衡量一切的文艺作品,早就被证明是不合理也不公平的。
那么《王冠》这部六十集的鸿篇巨制真正的价值何在呢?
如果它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所谓的建立在男权主义价值观下的“史诗感”,那什么是它真正的价值?
我以为,它真正的价值,是揭示了王室成员,或者一切公众人物和普罗大众之间的关系,即前者是演员,而后者,是看客。
这里的“看客”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贬义词,它只是某种状态的人群的代名词。
当一个人成为“看客”的时候,他(她)会自动与被观看的客体,即演员之间产生间离感。
换言之,共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以及标签化的认识。
这或许是王室成员和其他公众人物的宿命,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但不得不面对,不等于这种情况不可怕和残酷。
我喜欢的另一部电视剧《装腔启示录》的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这样说过,你不觉得这正是痛苦所在吗,有钱人是没有权利表达痛苦的。
是啊,在某些看客的心中,你都已经拥有了名望、地位和财富,你都已经被仰望了,你已经够幸运了,你竟然还有痛苦?
那么你听说过那句话吗,老祖宗早就说过的,“何不食肉糜”?!
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所有名望、地位和财富都不过是某种不带感情的属性,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标签。
你的身上有这些标签,不代表你就真正拥有了幸福,也不代表真实的自我能够被看见。
而被“看见”,在很多情况下,恰恰是拥有安宁和幸福的必要条件。
所以,《王冠》用大约六十个小时的漫长篇幅告诉我们,君主立宪制的价值,恰恰在于塑造了这样一种象征,他们永远被仰视,永远高贵和得体,他们永远像剧中女王亲口说的那样,提供给公众他们向往和未曾拥有的东西,而不是提醒他们注视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
但是“象征”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已经排除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被大家理解和认同,被人们“看见”的权利。
可是你看,在越发不安定的这个世界里,越来越少的人会认同这样的观念,他们连自己身边的人都无法理解和看见,哪里还会分出心思给一群似乎活在童话故事里的人呢?
更可悲的是,连这群“童话中人”自己似乎都怀疑他们一直以来为公众提供的价值,《王冠》剧集中也通过菲利普亲王的台词表达了这一点。
相信看看现任英国国王查理三世的加冕典礼,你就会相信这绝对是基于事实的合理虚构。
他想让大众印象中保守矜持的英国王室变得与时俱进和有人情味,所以在自己的大日子玩起了“着装民主化”的游戏。
可是天晓得,如果真要这样,为什么不允许铆钉皮夹克、纹身和破洞牛仔裤出现在典礼现场呢?
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没有着装规则,只有着装“潜规则”的一场各路正装大乱炖,议会礼服、嘉德骑士团礼服、晚装、日装毫无条理地冶于一炉,更不要说还有许多来宾穿得让大家以为来到了阿斯科特赛马会。
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次“民主化”的加冕典礼不但没有节省开支,反而比他母亲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一切井然有序的加冕典礼耗费了更多钱财。
他想让你看到“真实”,但实际上,只有经不起推敲的假象和虚伪在等待你。
那么对于这位并不真诚的国王,也是曾经的威尔士亲王,《王冠》这部剧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许多人认为是美化了,但我以为只是批判得更“温柔”了,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
在本剧第五季中,就曾通过片头的蒙太奇表现了这位“亲民”的王子强迫症式奢侈和严苛的特权阶层生活,而同一集里剧中的王子却面对公众发表了一系列“开明”和“进步”的言论——当然,是经过他和他的公关团队审慎讨论的。
而第六季的前四集中,导致戴安娜王妃最终死于因躲避狗仔队追逐而造成(当然还有司机酒驾)的车祸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难道不是这位“真诚而可亲”的威尔士亲王授意旗下的宣传部门打舆论战,目的是将戴安娜塑造成虚荣、情绪化、贪图享乐的傻女人,而将他和彼时的情人,现在的王后卡米拉,塑造成高雅、克制、识大体顾大局的形象吗?
所以都已经把一个人物写到这份儿上了,那些表现他“闪光点”的部分,那场著名的在飞机上因为愧悔对着想象中的戴妃痛哭流涕的戏,还能被称之为在压力下刻意的美化吗?
看客当然期待看到一个恶魔般的查尔斯,但是恶魔还能称得上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类吗?
在社交媒体占据舆论高地的今天,要听到一再权衡之后发出的理性声音,似乎越来越困难了。
我只希望某些习惯于让感情替代思考,习惯于给人贴标签的看客,在有朝一日自己变成观看的客体的时候,能够坦然地戴上这顶五味杂陈的“王冠”。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前四集只讲了一件事,黛妃车祸的前因后果。
拍摄手法很高明,演员演技过硬,从多个角度呈现了王室的纠结。
一个居心叵测的阿拉伯富商老爸,一个办事能力一团糟的爸宝男,一个酒驾的司机,一群疯狂的狗仔,一个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女主角……真叫人叹息啊!
悲剧中的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最无辜的还是两个孩子,无端端地失去了母亲,那个亲人里唯一一个鲜活的富有人情味的人。
戴妃的经历完全可以编成童话,与那些经典的王子公主故事一起流传下去,美丽的灰姑娘嫁给了王子,他们并不一定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一时光流转,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亲戚年夜饭聚会。
闲谈间二弟说了一句:“我们也要奔五了!
”顿时,我似乎就被希腊神话的“时间之神”——克洛诺斯(Cronus)用镰刀敲打了一下脑门,“嗡嗡”片刻才意识到自己也猝不及防地正式迈入了40岁的阶段,从此踏上人生的下半场,看着自己懵懂的39年就这么被倏地“收割”了,实在不甘,大脑像台放映机,流逝的时光在高速回转,隐约可见却怎么都抓它不住,正如那句谚语:时间吞噬一切。
克洛诺斯(Cronus)长假同样如是,在期盼中开始,却眨眼落幕,纵使我们做了再精心的安排,最后一刻难免唏嘘怅然,到了返工那日,都会被时间一并“吞噬”。
有时会想,如果我们将满怀追求的一生比作“螳螂捕蝉”,时间就是那只阴魂不散的“黄雀”鸟,它悄无声息地隐藏在我们的背后,一视同仁地享用着我们所有的酸甜苦辣,并将其归于虚无,而我们仿佛做了个梦,吞噬的那一刻就是梦醒时分,还窘迫得措手不及。
怎么办呢?
二此时,记忆女神谟涅摩叙涅(Mnemosyne)隆重登场。
她带着和宙斯共同孕育的九个女儿——文艺缪斯女神,一起到来给我们以慰藉,把我们原本简单的记忆妆扮得和她们一样风姿绰约,给喜悦配上歌舞,给平淡撒点蜜糖,给苦痛披上遗忘或刻骨的外衣。
谟涅摩叙涅(Mnemosyne)真实与记忆就像一个三角函数,以时间为横轴,记忆在真实中上下浮动,不断交汇、分叉。
可我们似乎都不怎么在意记忆究竟有多少真实,相比之下,其呈现的朦胧美感远比真实令人迷醉、不愿自拔。
它就像一粒“安慰剂”,将真实重新编码,绘织成亦幻亦真的梦,治愈我们疲惫的心。
春节假期宅家陪伴家人之余,同时看了《繁花》和《王冠》两部电视剧,就让我有这样的感觉。
两部剧集,我看着看着突然发觉,导演们好像都在做同一件事:书写记忆——把那段已经落幕的“真实”历史通过视听语言进行重新编码和呈现。
每看完一集,我总不由自主地扪心自问:那时候,真的是这样吗?
《繁花》海报1994年,我10岁,脑中丝毫找不到自己踏进过“黄河路”的记忆,它就是个偶尔在耳边擦声而过的传说。
母亲跟我说过,年轻时她是去过黄河路的,还吃过“大王蛇”,但印象中好像“乍浦路”的名气更响一点。
《王冠》第六季剧照1997年,我13岁,戴安娜王妃车祸离世,引发了世界关注,但铺天盖地的报道里似乎只有她的名字、她的美丽,她的玫瑰凋零,以及世间潮涌般对她的深情哀悼,而那位陪在身旁一同逝世的男友多迪·法耶兹先生从来没有在我的记忆里留下过只言片语的痕迹。
这两部电视剧让我有机会重新去触摸那段往事,每一集都像一把钥匙,试图打开我的记忆之窗,只是窗外的风景与真实若即若离,它被导演用迷人的光影勾勒成了一幅幅印象至美的油画,你若保持适合的距离,那就是一种欣赏,若凑得太过靠近,映入眼帘的或许只有痕迹斑斑的颜料堆积。
在拍摄手法上,这两部剧集用了一个相同的技法:把纪实的录影片段恰当好处地嫁接在虚构的光影叙事之中,颇有巧思地让观众去相信叙事的“真实”。
网上有些观众,甚至有些“老上海”吐槽:《繁花》拍的根本不是真实的90年代上海。
《王冠》第六季海报我相信他们是对的,因为他们和王家卫导演对“真实”的着力点不同,前者想在剧集中寻觅到各自生活片段的“历史真实”,后者是在时代符号中重塑90年代初集体记忆的“情感真实”;前者是胶卷冲洗的泛黄照片,后者是一袭华美的袍。
相比前者,我更爱后者。
王家卫这位5岁就离开上海,只能在长辈的讲述中去怀念故土的导演,给故乡赋予一种炫彩夺目的美,更契合内心的情感需要——他似在描绘一个与自己童年擦肩而过的梦,30集的《繁花》每一帧画面都是他面朝家乡的一次呼吸、一句梦呓、一声诗吟,他在用心地把儿时的一个“传说”撰写成了一段“传奇”。
是他的,也是我的。
如果非要给《繁花》的观众主体去划分一个年龄段,我想最能共情的未必是50后-70后的老上海,而是75后-80后的男女,因为90年代恰是他们“金色的童年”——他们真实地在那个年代成长,却又未完全触摸过那时现实的冰冷与灼热。
如今再重温它,更富无限遐想的造梦空间,更有种欲说还休的疏离感、也更愿意在少年青春的记忆中接纳一段美好的花样年华。
正如王导拍摄时跟胡歌谆谆教导的那8个字:“似曾相识、热泪盈眶”。
至于真实,暂时并不重要。
《繁花》海报三对照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所言:“时间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火焰,在其中居住着人类心灵之火。
”
《雕刻时光》那么《繁花》的焰火是绚丽的,而《王冠》的焰火是错落的。
导演们在伊丽莎白女王漫长的一生中精挑细选,试图撰写出一篇篇富有情趣的心灵断章,让我们领略到皇室成员的威严与勇毅、坚强与脆弱、亮丽与灰暗......最终发现,他们在王冠与皇袍之下依然是一副和我们别无二致的常人躯壳,亦为七情六欲所恼,同样会面临彷徨无措,同样温情脉脉,同样有表达真挚情感的需要。
观众心目中,女王家族不再那么高高在上,有那么几个瞬间,我们会把“羡艳”化作“同情”,把“不解”换成“共鸣”:在那些曾见诸报端的岁月往事里,白金汉宫的鸡毛蒜皮其实不比普通人家少,甚至有些还复杂的多、痛苦的多,而就是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零星琐事比官媒通稿来得细腻“走心”。
我明知这大概率是导演虚构的戏说“骗局”,可又心甘情愿地深陷其中——作为影视剧(非纪录片),身为观众的我并不在乎它们是否呈现“历史真实”,更乐意在“情感真实”中流连忘返。
此外,我还有个别样的理由:因为那段真实的历史时空,包含着我同样真实的童年时光,我希望自己童年宇宙中存在的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段值得追寻回味、反复讲述的传奇。
《繁花》剧照
《繁花》剧照
《繁花》剧照《繁花》和《王冠》各有一个相似的镜头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繁花》中爷叔看见阿宝西装革履地站在面前成为了宝总,以及《王冠》第六季中身为爷爷的菲利普亲王驻足远望着查尔斯三世与威廉王子间父子相拥彼此谅解——两部作品在此刻好像完全重合在了一起,两位老人都强忍泪水,他们眼中在那一瞬都在后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勃发英姿,也在这一刻他们都完成了一次精神情感的代际传承。
那一刻,时间和记忆交融,犹如一枚勋章的两面不容分离,在光影刹那雕刻成了永恒定格的“时光”。
《王冠》第六季
《王冠》第六季
《王冠》第六季或许,这也是我得以抵御时间“吞噬”的良药——在记忆中去捕捉和创造属于我内心最诗意的时光定格。
四聚会期间,三弟1岁多的女儿已经开始牙牙学语,喊爸妈了,好不可爱。
用餐时长辈们纷纷想教她说话,借此聊及辈分,讨论下来,我居然要成她的“爷叔”了!
心里又“嗡嗡”起来,又被克洛诺斯用镰刀狠狠“收割”了一下。
怎么办?
大导演们可以用摄像镜头,那我就拿起键盘吧,珍惜新年的分分秒秒,去用心书写终将被“吞噬”的记忆,去雕刻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
甲辰龙年,开工大吉,是为序。
2024年2月19日
E03看戴安娜的故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戴安娜不找一位心理医生呢?”那对她的健康和成长应该都很好。
这次她在游艇上真的接到了一个心理医生的来电提醒她想清楚是不是还要继续对drama上瘾,是不是还要和这个与父亲有不健康关系的男人纠缠?戴安娜听进去了。
我希望在真实故事里,戴安娜真的成熟到这个地步了,可以逐渐不再外求。
不知道求婚后戴安娜和多迪的对话是不是杜撰的。
但真的很令人感动。
戴安娜在逐渐变成熟,她也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内心。
如果我是多迪在这次对话后我更爱她了。
好可惜天不假年,让她没机会继续好好生活下去了。
不然我们应该会看到一个更加成熟、安稳、有力量的戴安娜。
编剧和导演也很春秋笔法,把女王与菲利普对戴安娜的不满,司机的酒精摄入都写上去了。
等于在说“真凶是谁咱不知道,反正都拍进去,你看着办吧。
未来发现了咱也不翻车。
”这一集威廉去了猎鹿了,这等于编剧和导演承认第四季中关于鹿的隐喻果然是真的。
E04女王在这集里表现得像是一个很没有弹性的人。
仿佛在被按在王座上的时候她就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她一直在等别的人对她说“你好了不起”,“你受了很大的委屈”。
但是一直没等到。
所以任何时候,别人要她朝另一个方向挪动一些,更加温暖、共情、关爱,她似乎在把这些体会为对她的攻击,但其实这些能让别人更爱她。
我也不理解菲利普亲王和女王反对公开葬礼的理由。
他们认为让孩子公开跟在母亲的棺木后行走对他们是种伤害。
看到那么多人爱自己的母亲,为她感到悲伤,难道对孩子来说不是一种支持吗?查尔斯反驳的其中一条理由也令人费解。
他觉得不管威廉愿不愿意,作为未来国王这是他必学的一课。
我觉得更好的办法是好好和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孩子实在抵触,那么为了保护他们再采取其它方式,关键是要让威廉和哈里知情选择不是吗?这个剧写到后三季的时候我觉得有一点做得不够好。
它没有拍明白戴安娜对于王室的革命性意义,它好像一直在假设我们知道那是什么,但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不那么能明白,因为我们现在很多默认的东西,比如很亲切地跟公众讲话,穿平民衣服,大搞慈善等,在戴安娜之前的年代可能都不是这么做的。
这个片子既然主题是王权,那就应该写明白戴安娜到底是怎么巩固和变革王权的。
不然我们看得就会和剧里的查尔斯一样,知道戴安娜存在巨大影响力,但不理解她和民众的连接到底怎么回事。
英王室其实很会选人,当初王储死了但是认准玛丽当王后。
现在又抽到了人SSR戴安娜。
可惜没有合适的容器,即使福气来了也接不住。
E05菲利普亲王总算干了点好事。
想起一个说法:有些祖辈对孙辈特别好不过是为了再养一遍当初的自己的孩子。
E06女王好像有什么欢迎度恐惧症似的,无论是当初的妹妹、杰奎琳,还是现在的戴安娜、布莱尔,亏得没算上威廉。
看到布莱尔和妻子相处和谐的片段总是忍不住出戏想到他和邓文迪。
上流社会是个圈啊。
轰炸南联盟就别扯啥道德、良知了吧。
英美真会给自己遮羞。
这集看到最后有些伤感。
我的最爱是天鹅守护者,但正如他所说“passing nature of fair things”。
九十年代的英国人可能觉得他们的民主是最好的,没有比得上。
但是现在看来,不把一切都变成民主是对的。
这一集里,女王也终于说出了她自己原创的对君主制发人深省的理解。
王冠自第一季之后到现在都有种迷茫感,对于王权在现代社会立身之本的迷茫感。
第一季里玛丽王后对年轻伊丽莎白的君权神授理论说得很好,掷地有声,但是那是属于上一个世代的人的坚定信念。
伊丽莎白之后原样复制讲给查尔斯,什么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呼吸越少越好之类,虽然字词和玛丽王后说的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场景不同、年代不同、说的人不同,整个都变了味道。
仿佛原先美味的一道菜现在只有形没有神。
后面几季里几乎每个皇室成员都被形容为迷失中。
恐怕也因为整套君主制并没有找到自己在现代中的位置,女王只是在不出错地运转而已。
好不容易摸到边的是戴安娜,但她被整个王室所排斥。
君权的合法性哪里来?每个系统都有不一样的想法,英国、丹麦、中国古代,每一个都不一样,但是每一代稳定的系统里都有自己的信仰。
拍这段历史,无法回避她的美好,无法抹去群众对她的爱戴,就反复描绘她“不体面”。
王室对她的压制,在拍摄他们的正面剧集里,在极尽美化的春秋笔法里,都还能嗅到。
她毕竟是未来国王的母亲,是人民的王妃。
所以他们不敢太过抹黑和诋毁,但是他们也费尽心机。
年少时的斯宾塞,剧组挑了一个拘谨羞涩总是耸成一团的小姑娘,正经段落的大篇幅里的扮演者就算挑了欧洲最高挑的美人演员来,也极尽矮化,只看得见一曲单薄的可悲的活该被抛弃的深闺怨。
连曾经她和民众赤诚肺腑的相处,也被描绘得好像只是追逐一个脑袋空空的花瓶爱豆。
不是的,不该是这样。
稚嫩的小王妃,歪着头睡着了,像是最精致的八音盒里的娃娃。
高妹也很美,演技和皮囊完全能支撑起戴妃的绝代风华,只要剧组不明里暗里,在台本,在灯光,在站位里,洗去那个烂男人的污渍,指责她的不配位。
这些王室成员装腔作势、道貌岸然的指责真看得人心寒。
戴妃说,被求婚那一天,是人生中最幸福的那一天,真一语成谶。
世纪婚礼时的她多美丽啊,但也不过盛装出席迎接盛大苦难。
part2发布的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点开大结局的最后几分钟,看是否能见到三代女王扮演者一同出境,为莉莉白献上最后的谢幕。
在看之前,其实已经构想了很多种剧集结束的画面,但在看到成片之后,还是不得不感慨编剧之才华横溢。
在现实背景的限制下,以尊重女王、尊重王室为前提,尽可能地做到戏剧化,尽可能地让现实结局在另一个戏剧时空上演。
这种暗示极其强烈,氛围极其厚重的影视致敬,真的是第一次见到。
有趣的是今天重新按正序观看时,发现最后一集编剧是彼得摩根,而导演则是一个熟悉的名字,史蒂芬戴德利,此人正是王冠第一第二季的导演,两位大师的再次合体,也是为我们再次献上了一集不亚于s1“海德公园角”的作品。
本人在看王冠之前,对王室其实印象并不深,只知道女王长寿、戴安娜车祸、凯特国民王后。
而看完王冠之后,真的对女王多了很多很多的了解。
包括女王至亲乔治六世,伊丽莎白王太后以及玛格丽特公主,还有伴侣菲利普,好友博奇,和无数子子孙孙们。
剧集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鲜明的角色弧光,同时他们也正是时时刻刻呼应剧中菲利普曾对戴安娜说过的“不管这个制度如何,我们都是被困在其中的一员,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这个桎梏下的中心是谁”
预告片中那句感人的“But what the life I put aside , the woman I put aside , when I became queen”也是在剧中得到了一代女王的回答
除此之外,结局也用到很多巧妙地比喻借代,譬如最后教堂里莉莉白与菲利普的对话,暗示了两人最后葬礼的举行特点,以及对未来君主制的担忧。
还有拍摄合照时摄影师所讲述的一段内涵丰富的小诗
还有最感人的与“所压抑的另一部分的自己”的释怀和青年、中年、老年三位女王扮演者的合体谢幕告别
还有很多细节,包括相当还原的棺材、棺材上的王冠与权杖,教堂里不断回响的风笛声,以及菲利普亲王那句“我先走一步,为我祈祷一下?
”也是暗示着22年菲利普亲王先女王一步去世
最后的广角长镜头也是十分耐人寻味,身材渺小的女王在偌大的教堂内步伐坚定地向前走着,承载着团结英联邦、延续君主制的重任。
从片头女王大婚开始,这座教堂见证了王室无数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一瞬间,这数十年发生过的种种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闪过。
如今,女王已逝,不论未来君主制何去何从,但这样一位传奇的君主,定会永载史册。
愿莉莉白能在另一个世界,找回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回自己想要成为的女人。
七年时间,三代演员两宫两院,一顶王冠再见,莉莉白
这一季分两部分释出,我自己也是中间隔了一两个月才看完。
看完后半部分感觉非常无聊和多余,似乎离现实时间线越近,主创团队就越是江郎才尽。
第三代的故事,新闻比剧精彩。
这一季最重头的还是上半季的戴安娜之死。
整个四集其实有点冗长,可能是因为离现在太近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又有些还在,所以主创也是不容易,很多关键部分,比如戴安娜和Dodi是怎么看对眼的,如课后练习册上的答案一样,就一个略字自己领会;而他们在船上无聊度日搔首弄姿的场景又反复强调,充满男性凝视视角。
所以我心里其实已经打了低分。
但是第四集,戴安娜与Dodi死前的那场谈话却处理得非常好,让我极大改观。
当时的真实场景无人知晓,但是至少这一集剧成功让我理解了戴安娜为什么会那么受人喜爱——她有一种毫无优越感的对人的怜悯之心。
我其实一直不太能get到戴安娜和杰奎琳这些太太们广受民众爱戴的点。
她们没有自己的政治建树,也没有创造什么社会价值,甚至说美貌,也算不上绝顶的美人,怎么就在一众王妃公主第一夫人里面突出重围,成为了超国民级偶像呢?
这里面理由真要说道起来自然有很多,时代背景啊,营销手段啊,媒体的推波助澜啊,都有一部分credit,但是在看这部虚构的剧集第四集时,我突然get到了戴安娜这个人的人格魅力。
就好像听到咔嚓一声,一个问号形状的门在我面前打开了。
在与Dodi的交往中,这个男人的懦弱软弱脆弱暴露无遗,他一生受制于父亲,想要叛逆,却不够独立,连自己心爱的未婚妻都可以抛弃;想要取悦父亲,却也无法全情投入,活成了一个很拧巴的人。
而且可以说是因为他临时决定去巴黎和安保准备不足,才导致最后的事故。
最后的最后,在一切说开了之后,即使在戴安娜的鼓励下,即使隔着一条电话线,他也没有勇气将两个人决定只做朋友的agreement告诉父亲。
看到这里,这个男人在我心里已经是一个叉叉了,但是戴安娜看穿了一切,却没有说破,而是在他坦白时,鼓励地说了一句,有一天,你会有勇气跟他说的。
她和Dodi的故事其实之前在戴安娜的传记中看到过,但这样的细节自然不会出现在非虚构的书中。
而剧却用了大笔墨来渲染这场生命最后的对话,甚至用“one day……"这样一句对未来充满希冀的话,来衬托之后几分钟里发生的事情的遗憾。
但就是在这句话里,你能感觉到,她的鼓励是出自真心的,她确实相信会有那么一天。
到这儿,我才意识到,她受人爱戴的原因不是她的美,或者说不仅仅是她的美。
她是一个对人怀抱慈悲和希望的人,她嫁入王室,见过了那么多的丑和恶,却还是始终相信人性的美和善,这其实是一种很高的生命能量。
她显然是一个i人,在与查尔斯的极限拉扯中,也显露了不少的疲态,但那是因为她是一个人在对抗一整个系统,光是有这样对抗的勇气,就已经需要巨大的能量了。
而在婚姻之外,她投身慈善,去亚非拉,见底层人,建基金会……这些事,她不做,没有什么好指摘的;她做了,可能被说是作秀,也可能被说是资源对权力的倾斜,但是她还是做了。
她是真的向外散发光和热的人。
应该说,历史上所有能在男权社会中有所成就为人所知的女性,都是高能量的女性,只有这样的高能量持续燃烧,才能让她们在一个丑恶的男权社会烧出自己的印记。
戴安娜当然不是完美女性,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需要做完美女性,单是她的这种高生命能量就证明她值得。
而那么多女性爱她支持她,也证明了她们值得。
任谁都会为彼得摩根如今的写作呈现感到惋惜
看到第四集只有一个感慨:网飞是不是收了查尔斯的钱
故事剧情越来越狭隘,前几季时可以每集讲一件大事,可以是围绕王室成员也可以是政坛危机、全球动态,剧情也是解构女王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君主的成长和纠结。而到了后面这两季,故事把太多重心放在戴妃身上。作为一个传奇人物戴妃当然值得被关注,但显然不该让她做这个叫The Crown的故事的第一视角。这个年代很多事明明更值得这个殖民主义的君主制国家反思,比如97年的香港回归。
唯一的亮点是William和Kate,两个演员颜值和演技都很顺眼,而且查了一下都是新人。 //// 前4集戴妃之死连续剧,表现力没有噱头强,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老女王的选角仍然觉得不佳,最后这一届主演们的化学反应还是不行。
只能说完结撒花
第九集爆哭,玛格丽特公主和女王的姐妹情。从2017追到2024,王冠之下,女王已然去世,但历史不会忘记。
完结撒花,五星送给这个系列。他们的生活有时平淡有时波澜,那个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女王,现实中也终于卸下了这份重担。
和前面的内容比起来感觉略有不足,可能是因为临近收尾有太多观众自由定论的话题。后几集找的几个点还是很有力的。就是感觉对这几个男的形象还是太美化了【
你把自己描述的再怎么悲哀,你也比世界上99.999999%的人过的舒服多了,无法共情。多一颗星给戴妃吧,我信阴谋论
说吧,查尔斯三世给你们团队塞了多少钱?
各种洗白,洗白,洗白
最后三集又变得好看了,特别是讲Margret的那集。不想看威廉凯特谈恋爱,更不想看查尔斯和卡米拉腻歪。
一个角色开始和她往期系列里面的扮演者开始对话的时候,往往就说明这是最后一季了
查尔斯洗白之作。。。
把戴安娜之死归咎想攀附的犹太大亨,处处为今皇开脱得太离谱了,查尔斯和剧中那个关心儿子,讨好情人,维护前妻的人差距太远
It’s just so heart-breaking😢终于把下半部分也看完了 最后一集直接封神 用了很巧妙的方式让三代女王同框了(以及女王亲手埋葬的Elizabeth Winsor😢
最后一集应该是整部剧集最感人的了。几个不同阶段的女王互相交汇真的很触动人心。作为一个平凡的女人的不平凡的一生,波澜不惊且略显孤独寂寞,还有种傻人有傻福的印象。这一季卡米拉好像变漂亮了。感觉最后这一季重心回归女王后,其他的人不论发生什么,已经显得不重要了。每个人和事对于独立的个体,都是过客而已。
关于天鹅的那几句话美哭我,除此之外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如期看完了这部查尔斯PR带资进组的电视剧。麻烦PR洗白也不要用《劝导》里最美的那几句话吧,我们读者真的会被创到。
波澜不惊的看完了 戴安娜又占据了将近一半的剧情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还是挺唏嘘的 就像给整个王室和君主制也办完了一场葬礼
过于美化了,怎么演的傻白甜了?而且可能看过俄罗斯的,这个不够大气